时间: 2025-04-27 15:29:4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5:29:43
“厥阴”是一个中医术语,源自《黄帝内经》。在中医理论中,“厥阴”指的是阴气最盛的阶段,与“少阳”相对,是阴阳循环中的一个环节。具体来说,“厥阴”在人体中主要与肝脏和心包相关,负责调节和平衡体内的阴气和阳气。
在中医专业领域,“厥阴”用于描述疾病的病理状态,如“厥阴病”指的是与肝脏和心包功能失调相关的疾病。在文学作品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象征深邃、神秘或不可捉摸的事物。在日常口语中,这个词汇不常用,因为它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文化背景。
“厥阴”一词源自古代**的阴阳五行理论,随着中医学的发展,这个词汇被赋予了更具体的医学意义。在《黄帝内经》中,“厥阴”被详细阐述为阴阳平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传统文化中,阴阳五行理论是解释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基本框架。因此,“厥阴”作为这一理论的一部分,反映了古代人对宇宙和人体关系的深刻理解。
对于熟悉中医理论的人来说,“厥阴”可能引发对健康、平衡和自然规律的思考。对于不熟悉这一理论的人,这个词汇可能带来神秘和深奥的感觉。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在中医诊所听到医生使用“厥阴”这个词来解释患者的病情,这让我对中医的深奥理论产生了兴趣。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夜深人静时,厥阴之气悄然升起,抚慰着疲惫的心灵。”
视觉上,“厥阴”可能让人联想到深邃的夜空或幽暗的森林。听觉上,可能让人想到低沉、悠长的音乐,如古琴的旋律。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厥阴”的词汇,但类似的阴阳平衡概念在许多文化中都有体现,如印度的“阴阳”(Yin-Yang)概念。
“厥阴”是一个深具文化底蕴和专业性的词汇,它不仅体现了中医理论的复杂性,也反映了古代*人对宇宙和生命的深刻理解。在学这个词汇的过程中,我更加欣赏中医学的独特魅力和其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1.
【厥】
(形声。从厂(hǎn,山崖),欮(jué)声。本义:石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厥,发石也。 、 《山海经·海外北经》-相柳之所,抵厥为泽谿。 、 《汉书·李寻传》-熒惑厥弛。 、 《荀子》-和之璧,井里之厥也,玉人琢之,为天子宝。
病名。指突然昏倒、手足逆冷等症。
【引证】
《素问·六节藏象论》。注:“谓足逆冷也。”-凝于足者为厥。
【组词】
厥冷、 厥逆
2.
【阴】
(会意。从阜(fù),从侌,侌(yīn)亦声。阜,土山,从阜多与地形有关。简化字属会意,表示月夜笼罩山冈,很阴暗。本义:山的北面,水的南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陰,誾也。山之北,水之南也。从阜,从侌。 、 《易·中孚》。按,二在兑泽之中,艮山之下,故称阴。-鸣鹤在阴。 、 《周书·王会》-壜上张赤挛阴羽。 、 《诗·大雅·公刘》-相其阴阳。 、 《周礼·大司乐》-阴竹之管。 、 《周礼·柞氏》-令剥阴木而水之。 、 《列子·汤问》-达于汉阴(汉水南岸)。 、 唐·李朝威《柳毅传》-洞庭之阴。 、 清·姚鼐《登泰山记》-阴谷皆入济。 、 清·姚鼐《登泰山记》-其阴,济水东流。(阴:泰山的北面。)
【组词】
阴山背后、 阴木、 阴竹、 阴滨、 阴麓、 阴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