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4:12:3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4:12:32
“曲部尚书”是古代**官职名称,主要出现在唐代。字面意思是指掌管音乐、舞蹈等艺术事务的官员。在唐代,尚书省下设有六部,其中礼部负责礼仪、祭祀、教育、音乐等事务,而“曲部尚书”可能是礼部下属的一个具体职位,专门负责音乐和舞蹈的管理。
在文学作品中,“曲部尚书”可能被用来指代精通音乐和舞蹈的文人或官员,有时也用来象征文化艺术的高雅和精致。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历史研究或古代文献解读中,它是一个重要的专业术语。
“曲部尚书”一词源自唐代官制,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职位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在宋代以后,类似的音乐管理职位可能被其他名称所取代,如“太常寺卿”等。
在唐代,音乐和舞蹈是宫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曲部尚书的角色体现了当时社会对艺术的高度重视。这个职位也反映了唐代文化的繁荣和开放。
提到“曲部尚书”,可能会联想到古代宫廷的优雅和精致,以及那些才华横溢的音乐家和舞蹈家。这个词汇带有一种古典美和历史厚重感。
在阅读唐代历史或文学作品时,可能会遇到“曲部尚书”这个词汇,了解其背景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文化内涵。
在创作一首关于古代宫廷的诗歌时,可以使用“曲部尚书”来描绘那个时代的音乐和舞蹈:
宫墙深深曲部尚书,
琴瑟和鸣舞袖轻。
千年一曲长安梦,
月下花前人未醒。
想象一幅画面:一位穿着华丽官服的曲部尚书,在宫廷中指挥着乐师们演奏,舞者在音乐中翩翩起舞。这样的场景可以通过古典音乐和古代宫廷的视觉艺术作品来呈现。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存在类似负责音乐和艺术管理的官方职位,如欧洲宫廷中的乐长(Kapellmeister),但具体的职责和名称会有所不同。
“曲部尚书”这个词汇不仅是一个历史官职的名称,也是了解唐代文化和艺术管理体系的一个窗口。通过对这个词汇的学*,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的文化和社会结构,以及艺术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1.
【曲】
乐曲,歌曲。
【引证】
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诗-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 、 、 、 清·邵长蘅《青门剩稿》-五更转曲。
【组词】
聂耳作曲,田汉作词;编曲
一种韵文形式,盛行于元代,又称元曲。
【引证】
清·侯方域《壮悔堂文集》-不复能终曲。
2.
【部】
(形声。从邑,(fǒu)声。从“邑”表示与行政区域有关。本义:古汉地名。约在今甘肃省天水、清水、秦安、两当、礼县、徽县一带)。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部,天水狄部。
3.
【尚】
(会意。从八,向声。本义:尚且)。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尚,曾也。 、 《诗·王风·免爰》-尚无为。
4.
【书】
(形声。从聿,者声。聿(yù),即笔。隶书省“者”成“曰”。《说文》:“书,箸也。”箸(著)即显明。合起来表示用笔使文字显明,“者、箸”音近,故“者”有表意作用。本义:书写,记录,记载)。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说文序云:“著于竹帛谓之书。”-書,著也。 、 《周礼·保氏》-五曰六书。 、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作书。上古以刀录于竹若木,中古以漆画于帛,后世以墨写于纸。 、 《易·系辞》-易之以书契。 、 《尚书序》疏-书者,以笔画记之辞。 、 《论语·卫灵公》-子张书诸绅。 、 《史记·陈涉世家》-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 明·高启《书博鸡者事》-大书一“屈”字,以两竿夹揭之,走诉行御史台。 、 方苞《狱中杂记》-众言同,于是乎书。
【组词】
书候、 书孽、 书记手、 书画卯酉、 书文、 书抄、 书具、 书券、 书砚、 书狱、 书命、 书格、 书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