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7-31 07:26:3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31 07:26:35
“烈性”一词通常用来形容某种物质或行为的强烈、激烈或极端的性质。在字面上,它可以理解为“强烈的性质”或“激烈的特性”。
“烈性”一词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其中“烈”字原本指火势猛烈,后来引申为形容事物的强烈性质。随着语言的发展,“烈性”逐渐被广泛用于形容各种强烈的事物或特性。
在**文化中,“烈性”有时与忠诚、坚韧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联系在一起,如“烈女”一词常用来形容坚贞不屈的女性。
“烈性”一词往往带有一种强烈的情感色彩,让人联想到激情、力量和决心。它可能激发人们对挑战和冒险的渴望。
在个人经历中,我曾在一次登山活动中遇到一位烈性十足的领队,他的坚韧和决心激励我们克服了重重困难。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烈性”:
烈性的风,吹过荒凉的山岗, 烈性的爱,燃烧在心房。
“烈性”可能让人联想到熊熊燃烧的火焰、强烈的音乐节奏或激烈的战斗场面。
在英语中,“烈性”可以对应为“strong”或“intense”,但其具体含义和使用场景可能有所不同。
“烈性”一词在语言表达中具有强烈的情感和形象色彩,能够有效地传达事物的强烈特性。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烈性”有助于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1.
【烈】
(形声。从火,列声。“火”字在下面一般写作四点。本义:火势猛)。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烈,火猛也。 、 《诗·商颂·长发》-如火烈烈。 、 《左传·昭公二十年》-夫火烈,民望而畏之。 、 《资治通鉴》-火烈风猛。
【组词】
烈烧、 烈燧、 烈烈、 烈光
2.
【性】
(形声。从心,生声。本义:人的本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性,人之阳气性善者也。 、 《广雅》-性,质也。 、 《礼记·中庸》-天命之谓性。 、 、 《荀子·性恶篇》-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 、 《白虎通》-五性者何?仁义礼智信也。 、 《论语·阳货》-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 《荀子·正名篇》-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
【组词】
性根、 性行、 性气、 个性、 禀性、 性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