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8:24:2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8:24:22
喜联:喜联是指在**传统文化中,用于庆祝喜庆场合的对联,通常在婚礼、寿宴、新居落成等场合张贴。喜联的内容多为吉祥、祝福的话语,形式上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
喜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桃符和门神,后来逐渐演变成对联的形式。在宋代,对联开始流行,到了明清时期,喜联成为庆祝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文化中,喜联不仅是装饰,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表达祝福的方式。它体现了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喜联常常让人联想到喜庆、热闹的场景,给人以温馨、幸福的感觉。它是**传统文化中美好情感的载体。
在**的传统节日或家庭喜庆活动中,喜联是必不可少的元素。例如,在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都会贴上春联,以示喜庆和祈福。
在诗歌创作中,可以将喜联的元素融入其中,如:
春风送暖入屠苏,
喜联红艳映门扉。
家家户户迎新岁,
福满人间笑语飞。
喜联的红色和金色常常给人以视觉上的喜庆感,而念诵喜联时的抑扬顿挫则给人以听觉上的愉悦。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喜联的元素可能表现为贺卡、装饰品等,但在**文化中,喜联具有独特的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喜联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不仅具有装饰功能,更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愿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和运用喜联,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化。
1.
【喜】
(会意。甲骨文上面是“鼓”本字,下面是“口”。“鼓”表示欢乐,“口”是发出欢声。本义:快乐;高兴)。
同本义(乐之见于谈笑曰喜。喜,形于色)。
【引证】
《说文》-喜,乐也。 、 《礼记·檀弓》-人喜则斯陶。 、 《素问·五远行大论》-其志为喜。 、 《诗·小雅·菁菁》-既见君子,我心则喜。 、 《史记·陈涉世家》-陈胜、吴广喜,念鬼。 、 三国魏·邯郸淳《笑林》-嘿然大喜。 、 唐·柳宗元《三戒》-虎因喜。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不以物喜。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三保亦自喜。 、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喜容原好,愁容也好,蓦地间怒容越好。
【组词】
喜洽、 喜之不尽、 喜匆匆、 喜欢不杀、 喜上眉梢
2.
【联】
(会意。从耳,从丝。战国文字,中间是耳,两边是丝相联。本义:连结)。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周人用联字,汉人用连字,古今字也。”-聯,连也。从耳,耳连于颊也。从糸,糸连不绝也。会意。 、 《周礼·天官·大宰》。司农注:“连事通职,相佐助也。”-三曰官联,以会官治。 、 《声类》。按,凡联续、联合、牵联、结联字,经传皆以连为之。-聯,聯绵不绝也。 、 柳宗元《与崔策登西山》-联袂度危桥,萦回出林杪。
【组词】
联垂、 联襟、 联缀、 联珠、 联华、 联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