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00:11:1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00:11:15
朽木难雕 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是“腐朽的木头难以雕刻”,比喻人或事物已经到了无法改变或挽救的地步。它强调的是一种极端的无可救药的状态,通常用来形容人的品性、才能或事物的状况已经非常糟糕,无法通过任何努力得到改善。
在文学作品中,朽木难雕 常用来形容那些顽固不化、无法接受新思想或改变的人。在口语中,它可能被用来形容某个人的行为或*惯已经根深蒂固,难以改变。在专业领域,如教育或心理咨询中,这个词汇可能用来描述那些长期处于不良状态,且不愿意或无法接受帮助的人。
朽木难雕 这个成语源自古代,具体出处难以考证,但它反映了古代人对于事物变化和人性固化的深刻认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不仅限于形容人,也可以用来形容事物或组织。
在文化中,朽木难雕* 强调了改变的困难和重要性。它提醒人们,对于那些已经形成的不良惯或状态,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和耐心才能改变。这种观念在社会变革和个人成长中都有着重要的应用。
这个词汇给人一种无奈和绝望的感觉,因为它描绘了一种无法逆转的状况。在使用这个词汇时,人们可能会感到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同时也可能激发起对改变和进步的渴望。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些*惯极难改变的人,无论外界如何努力,他们似乎总是固守自己的方式。这种情况下,朽木难雕 这个成语就非常贴切地描述了这种状况。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岁月如刀,刻不尽朽木之痕; 人心似海,藏不住难雕之痛。”
想象一块腐朽的木头,表面布满裂痕,无法承受任何雕刻工具的触碰。这种视觉形象与朽木难雕 的含义紧密相连。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木头断裂的声音,象征着无法改变的僵局。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a lost cause" 或 "beyond redemption",都表达了类似的无法挽救或改变的意思。
朽木难雕 这个成语深刻地揭示了改变的困难和重要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它提醒我们要认识到改变的必要性,同时也要有耐心和决心去面对和克服那些看似无法改变的困难。
尚之望见便阳眠,延之发帘熟视曰:‘朽木难雕’。
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宰予很会说漂亮话,起初孔子很喜欢他,以为他一定会有出息。可是不久孔子就发现他经常不来上课,派人去找,发现他躲在房间睡大觉,孔子知道后很伤感地说:“腐烂的木头不能雕刻,粪土一样的墙壁不能粉刷。”
你这个人真是~。
1.
【朽】
(形声。从木,丂(kǎo)声。本义:腐烂)。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朽,腐也。 、 《诗·周南·良耜》。释文:“烂也。”-荼蓼朽止。 、 《礼记·月令》。注:“气若有若无为朽。”-其臭朽。 、 《荀子·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 《论语》-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组词】
朽索、 朽壤、 朽木不可雕、 朽木生花
2.
【木】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树木形。上为枝叶,下为树根。“木”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木”的字表示树木或木器的名称。本义:树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木,冒也。冒地而生。东方之行,从草,下象其根。 、 《白虎通》-五行,木之为言触也。阳气动跃,触地而出也。 、 《春秋繁露》-木者,春生之性。农之本也。 、 《管子·权修》-一树十获者木也。 、 《庄子·山木》-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 、 《孟子·尽心上》-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 、 宋·周敦颐《爱莲说》-草木之花。 、 明·魏学洢《核舟记》-鸟兽木石。 、 《墨子·公输》-宋无长木。 、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或在木杪。
【组词】
花木、 木石、 木化石、 木芽、 木表、 木披、 木斧
3.
【难】
灾难;祸害,人为而产生的祸害。
【引证】
《孙子·谋攻》-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 、 《资治通鉴》-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 、 诸葛亮《出师表》-危难之间。 、 《国语·晋语》-以免于难。 、 《资治通鉴》-芟夷大难。 、 清·梁启超《谭嗣同传》-故及于难。
【组词】
排难解纷;苦难、 逃难、 落难、 蒙难、 罹难、 避难
兵难,指反抗或叛乱。
【引证】
贾谊《过秦论》-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组词】
发难、 首难
4.
【雕】
(形声。从隹(zhuī),周声。从“隹”,表示与鸟类有关。本义:大型猛禽。日间活动的大猛禽(鹰科)力大身大,形态优美,视力敏锐,飞行力强。也叫“鹫”)。
同本义。
【引证】
《书·太古誓》-流之为雕。 、 《史记·李将军列传》-是必射雕者也。 、 《山海经·南山经》-其状如雕而有角。 、 唐·王维《观猎》-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组词】
雕悍、 雕鸷、 雕鹗、 金雕;海雕;坐山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