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2:47:2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2:47:22
右面 是一个方位词,字面意思是“右边的一面”或“右侧的方向”。在空间概念中,它指的是与“左面”相对的一侧。
“右面”一词源于古汉语,其中“右”字最早见于甲骨文,表示右手方向。随着语言的发展,“右面”作为方位词被广泛使用。
在许多文化中,“右”通常与正面、吉祥的意义相关联,如在婚礼中,新娘通常站在新郎的右侧。
“右面”可能让人联想到秩序、正确或权威,因为在许多文化中,右手被认为是主要使用的手,与正面行为相关。
在日常生活中,我经常使用“右面”来指示方向,尤其是在不熟悉的地方导航时。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右面”来创造空间感:
晨光洒在右面, 影子长长,左面。
看到“右面”这个词,可能会联想到向右转的画面,或者听到指示向右转的声音。
在英语中,“右面”对应的是“right side”,在不同文化中,右边的方位意义大致相同,但具体的象征意义可能有所不同。
“右面”作为一个基本的方位词,在语言表达中非常常见且实用。它不仅帮助我们描述空间关系,还承载着文化和社会的象征意义。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准确使用方位词是构建清晰沟通的基础。
1.
【右】
(会意。从口,从又(手)。口手并用帮助别人。本义:右助。见《说文》。这个意义后来写作“佑”)。
助;帮助。后多作“佑”。
【引证】
《说文》。字亦作佑。-右,手口相助也。 、 《易·系辞》-右者,助也。 、 《周礼·士师》。注:“左右,助也。”-以左右刑罚。 、 《左传·襄公十年》。注:“助也。”-王右伯舆。 、 《诗·大雅·嘉乐》-保右命之。
【组词】
右援、 右序、 右饷、 右与
2.
【面】
(象形。甲骨文字形,里面是“目”字,外面表示面庞。“面”,在古代指人的整个面部。“脸”是魏晋时期才出现,而且只指两颊的上部,唐宋口语中才开始用同“面”本义:脸)。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面,颜前也。 、 《周礼·撢人》-使万民和说而正王面。 、 《周礼·司仪》-私面私献。 、 《书·顾命》-大辂在宾阶面。 、 《战国策·赵策》-必唾其面。 、 唐·白居易《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女之靧面。 、 明·魏学洢《核舟记》-椎髻仰面。
【组词】
面不厮睹、 颜面、 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