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0:33:4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0:33:43
泥沙俱下 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泥和沙一起流下来,比喻好坏混杂,良莠不齐。它通常用来形容事物或人群中好坏混杂,无法分辨清楚。
在文学作品中,泥沙俱下 常用来形容社会现象或人群的复杂性,如“在这个泥沙俱下的社会中,很难分辨谁是真正的朋友。”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用来形容某个**或情况中的混乱状态,例如:“这次招聘会真是泥沙俱下,各种人都来了。”在专业领域,如环境科学中,它可能直接指代河流中泥沙的混合流动。
同义词:良莠不齐、鱼龙混杂、杂乱无章 反义词:井然有序、清一色、纯一不杂
这些同义词和反义词在描述事物状态时各有侧重,良莠不齐 和 鱼龙混杂 更强调好坏混杂,而 杂乱无章 则侧重于无序和混乱。反义词则强调秩序和纯净。
泥沙俱下 这个词汇源自**古代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后来被引申到社会现象的描述中。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它逐渐固定为一个成语,用来形容复杂或混乱的状态。
在文化中,泥沙俱下** 常被用来批评社会现象,如腐败、道德沦丧等。它反映了人们对社会秩序和道德标准的关注。
这个词汇给人带来的情感反应通常是负面的,因为它暗示了混乱和不可控。在联想上,它可能让人想到浑浊的河流或混乱的市场。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在描述一个复杂的社交场合时使用过这个词汇,因为它准确地表达了那种难以分辨真假的情况。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在这泥沙俱下的世界里,我寻找着那一抹纯净的光。”
视觉上,泥沙俱下 可能让人联想到河流中泥沙混合的景象。听觉上,可能联想到河流的潺潺声,伴随着泥沙的流动。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a mixed bag" 或 "a mixed crowd",虽然不完全等同,但也传达了混杂的意味。
泥沙俱下 这个词汇在描述复杂或混乱状态时非常有效。它不仅在文学和口语中常用,也在社会评论中扮演重要角色。了解和掌握这个词汇,对于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丰富性非常有帮助。
人称才大者,如万里黄河,与泥沙俱下。余以为:此粗才,非大才也。
虽然难免~,但它却以宏大的气魄,荡开了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绚丽前景。
1.
【泥】
阻塞,阻滞。
【引证】
《论语·子张》-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
【组词】
泥滞、 泥漉、 泥饮、 江为山所泥
拘泥于;拘执,不变通。
【引证】
《二刻拍案惊奇》-总而言之,不能泥信的就是了。
【组词】
泥文、 泥定、 泥信、 泥执、 泥常、 泥象、 泥视
2. 【沙】
3.
【俱】
(形声。从人,具声。本义:走在一起,在一起)。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俱,皆也。 、 《战国策·齐策》。注:“偕也。”-而仪与之俱。 、 《庄子·天运》-道可载而与之俱也。 、 《史记·魏公子列传》-臣客屠者朱亥可与俱。 、 《汉书·李广苏建传》-百余人俱。 、 、 《世说新语·自新》-处与之俱。 、 清·袁枚《黄生借书说》-使与书俱。
4.
【下】
(指事。据甲骨文,上面部分表示位置的界限,下面部分表示在下的意思。本义:下面,位置在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下,底也。 、 《诗·召南·殷其靁》-在南山之下。 、 《诗·豳风·七月》-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 《周礼·典同》。注:“谓钟形下大。”-下声肆。 、 《礼记·曲礼》-君臣上下。 、 《乐府诗集·杂歌谣辞·敕勒歌》-阴山下。 、 唐·柳宗元《三戒》-放之山下。 、 《资治通鉴·唐纪》-愬至城下。 、 《聊斋志异·狼三则》-奔倚其下。
【组词】
下元、 下溜头、 下江先生、 下眼相看、 下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