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5:04:1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5:04:19
词汇“土铏”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是一个较为古雅的词汇,源自古代汉语。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对“土铏”进行深入学*和分析:
“土铏”的字面意思是古代祭祀时用来盛放食物的陶制器皿。在古代,铏是指一种用来盛放肉羹的器具,而“土铏”则是指用陶土制成的这种器具。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土铏”可能出现在描述祭祀仪式或古代生活的场景中。在现代语境下,这个词汇几乎不再使用,除非是在研究古代文化、历史或考古学的专业领域中。
“土铏”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其中的“土”指的是陶土,“铏”则是指一种特定的器皿。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逐渐降低,现代汉语中几乎不再使用。
在古代**,祭祀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活动,土铏作为祭祀用品,反映了古代人们对神灵的敬畏和对礼仪的重视。
对于现代人来说,“土铏”可能会唤起一种古朴、庄重的感觉,以及对古代文化的尊重和好奇。
由于“土铏”是一个较为生僻的词汇,日常生活中很少有机会使用。但在参观博物馆或阅读古代文献时,可能会遇到这个词汇。
在创作一首关于古代祭祀的诗歌时,可以使用“土铏”来增添历史的厚重感:
古风悠扬,土铏盛满五谷香,
祭祀天地,心怀敬畏长。
想象一幅画面:在古代的祭祀场景中,人们手持土铏,庄重地进行仪式。这种场景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古代的音乐和诵读声。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也有类似的用于祭祀的陶制器皿,但其名称和具体用途可能会有所不同。
“土铏”作为一个古雅的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但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和文化,同时也丰富了我们的语言知识。在学*语言时,掌握这些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词汇,对于提升语言的深度和广度都是有益的。
1.
【土】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象土块,下象地面。金文中空廓变填实,小篆又变为线条。本义:泥土,土壤)。
同本义。沉积于地面上的泥沙混合物。潮湿时称泥土,地质学上称土壤。
【引证】
《说文》-土,地之吐生物者也。 、 《易·彖传》-百谷草木丽乎土。 、 《书·禹贡》-禹敷土。 、 《周礼·大司徒》-辨十有二土之名物。 、 《孟子·离娄》-君之视臣为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 《列子·汤问》-焉置土石。 、 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不若燔土。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土膏微润。
2.
【铏】
古代盛羹的鼎,两耳三足,有盖,常用于祭祀。
【引证】
《仪礼·公食大夫礼》-宰夫设铏四于豆西东上。
肉菜羹。
【引证】
《仪礼》-祭铏尝之,告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