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21:24:1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21:24:16
河西走廊 是一个地理名词,指的是**甘肃省西北部的一条狭长地带,东起乌鞘岭,西至玉门关,南临祁连山脉,北接合黎山、龙首山等山脉。这个地区因其位于黄河以西,故称“河西”,又因其地形狭长如走廊,故称“河西走廊”。
在文学作品中,河西走廊常被描绘为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地方,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更多地用于描述地理特征或历史背景。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地理学和考古学中,河西走廊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
同义词:丝路走廊、甘肃走廊 反义词:无直接反义词,但可以对比“河东地区”等其他地理区域。
河西走廊的名称源于其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在古代,这个地区是中原与西域交流的重要通道,随着丝绸之路的兴衰,河西走廊的历史地位和文化意义也随之变化。
河西走廊在历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是多民族交流融合的地区。这里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如敦煌莫高窟、嘉峪关长城等,对的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河西走廊常常让人联想到历史的沧桑和文化的厚重。它不仅是地理上的通道,也是文化交流的桥梁,给人以深沉、辽阔的情感体验。
在我的旅行经历中,曾亲自走过河西走廊,那里的自然风光和历史遗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河西走廊,历史的琴弦,奏响千年文明的乐章。”
想象一幅画面:夕阳下的河西走廊,驼队缓缓前行,沙漠中的风声和驼铃声交织,构成一幅动人的历史画卷。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地理名词,但类似的地理特征和文化交流通道在世界各地都有存在,如中亚的丝绸之路部分。
河西走廊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承载着丰富历史和文化意义的名词。通过对它的学,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地理与文化、历史与现实的交织关系,这对于我的语言学和文化理解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1.
【河】
(形声。从水,可声。本义:黄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河,河水出敦煌塞外昆仑山,发原注海。 、 《书·禹贡》-导河积石。 、 《列子·汤问》-河阳之北。 、 《吕氏春秋·慎行论》-三豕涉河。
【组词】
河堧、 河湟、 河朔、 河洛、 河堑
2.
【西】
(象形。据小篆字形,上面是鸟的省写,下象鸟巢形。“西”是“栖”的本字。本义:鸟入巢息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西,鸟在巢上,象形。 、 《敦煌曲子词集》-棹歌惊起乱西禽,女伴各归南浦。
【组词】
西迟
3.
【走】
(会意。金文字形象摆动两臂跑步的人形,下部象人脚。合起来表示人在跑。本义:跑)。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走,趋也。 、 《诗·大雅·緜》-来朝走马。 、 《仪礼·士相见礼》-某将走见。 、 《左传·昭公二十三年》-险其走。 、 《吕氏春秋·期贤》-若蝉之走明火也。 、 《大戴礼记·诸侯迁庙》-在位者皆反走辟。 、 《韩非子·喻老》-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 《韩非子·五蠹》-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 《山海经·海外北经》-夸父与日逐走。 、 《乐府诗集·木兰诗》-双兔傍地走。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飞沙走砾。 、 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录毕,走送之,不敢稍愈约。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几欲先走。
【组词】
走马观花;走堂的、 走塘的、 走百病、 走骤、 走丸、 走解、 走三家不如坐一家
4.
【廊】
(形声。从广(yǎn),郎声。从“广”,表示与房屋有关。本义:厅堂周围的屋)。
同本义。
【引证】
《韩非子·十过》-平公恐惧,优于廊室之间。
【组词】
廊房、 廊屋、 廊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