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1:04:2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11:04:25
“河落海干”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河流的水流入了大海,而大海的水又蒸发干了。这个成语比喻事物或情况已经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或者形容事情已经彻底结束,没有任何余地。
在文学作品中,“河落海干”常用来形容悲剧的结局或无法挽回的错误。在口语中,人们可能用它来形容某个**或关系的彻底结束。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商业谈判中,这个成语可能用来形容某个协议或交易的最终确定,没有任何回旋的余地。
同义词:
反义词:
“河落海干”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理解。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语境中,用以形容事物的最终状态。
在文化中,河流和海洋常常被赋予深刻的象征意义。河流象征着生命的流动和变化,而海洋则象征着广阔和深邃。因此,“河落海干”这个成语也反映了人对事物终结和变化的深刻理解。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沉重和无奈的感觉。它让人联想到无法改变的结局和深深的遗憾。在使用这个成语时,人们往往表达了一种对现状的无奈接受。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经在一次重要的考试中失败,感觉就像是“河落海干”,所有的努力都白费了。这个成语帮助我表达了我当时的绝望和无力感。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河落海干,星辰陨落, 时光的河流,不再回流。 一切的繁华,终将落幕, 留下的,只是无尽的沉默。”
想象一条河流缓缓流入广阔无垠的海洋,海面平静如镜,没有一丝波澜。这种景象给人一种宁静而又深远的感觉,仿佛时间在这一刻停滞了。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past the point of no return”,意为“过了无法回头的点”。这个表达也传达了一种无法挽回的状态,但它的形象和联想与“河落海干”有所不同。
“河落海干”这个成语深刻地表达了事物终结和无法挽回的状态。它在文学和日常语言中都有广泛的应用,能够准确地传达一种无奈和绝望的情感。了解和使用这个成语,对于理解**文化和丰富语言表达都有重要意义。
这会子你怕花钱,挑唆他们来闹我,我乐得去吃个河落海干,我还不知道呢!
你们就弄了这些吃的,我乐得吃个~睡觉。
1.
【河】
(形声。从水,可声。本义:黄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河,河水出敦煌塞外昆仑山,发原注海。 、 《书·禹贡》-导河积石。 、 《列子·汤问》-河阳之北。 、 《吕氏春秋·慎行论》-三豕涉河。
【组词】
河堧、 河湟、 河朔、 河洛、 河堑
2. 【落】 [方言]形容态度大方。
3.
【海】
(形声。从水,每声。本义:大海,海洋)。
百川会聚之处。后指邻接大陆而区域范围小于洋的咸水水体。
【引证】
《说文》。按,海势圆,就地心也。海味咸,湿热之气蒸也。海气绿,穹苍之映,云雾不能隔也。-海,天池也。以纳百川者。从水,每声。 、 《礼记·乡饮酒义》。注:“海水之委也。”-祖天地之左海也。 、 《孟子·告子下》-孙叔敖举于海。 、 清·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前途似海。 、 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半壁见海日。
【组词】
近海、 沿海、 海岳、 海藏
4.
【干】
(形声。从木,倝(gàn)声。本义:筑墙板。筑土墙时两边所用的木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字亦俗作幹。按,植于两边者曰榦,植于两端者曰楨。散文则亦通称也。古筑墙先度其广,轮乃树楨,榦,继施横板于两边,榦内以绳束榦,实土筑之。一板竣则层累而上,五板为堵。-榦,筑墙端木也。 、 《左传·宣公十一年》-平板榦,称畚筑。 、 《三国志·陆凯传》-姚信、楼玄,…皆社稷之桢干,国家之良辅。
【组词】
榦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