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01:21:3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01:21:36
“令人齿冷”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让人感到牙齿发冷。基本含义是指某种行为或情况让人感到极度厌恶、恐惧或震惊,以至于产生生理上的不适感,如牙齿打颤。
“令人齿冷”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可以推测其来源于人们对极端负面情绪的生理反应的描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语境中,用以表达强烈的负面情感。
在**文化中,这个成语常被用来强调道德或伦理上的负面行为,如背叛、欺骗等,反映了社会对这些行为的普遍厌恶和谴责。
这个成语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强烈的厌恶和恐惧。联想上,它让我想到一些极端的负面,如犯罪、背叛等,这些在社会中往往引起广泛的讨论和反思。
在我的生活中,有一次听到一个朋友讲述他遭遇的背叛故事,那种感觉真的令人齿冷,让我对人性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夜幕低垂,星光黯淡,
背叛的阴影,令人齿冷。
心中的火焰,被寒风熄灭,
留下的,只有无尽的黑暗。
视觉上,这个成语让我联想到阴暗的夜晚、冷冽的风和孤独的身影。听觉上,可能是寒风吹过树梢的沙沙声,或是远处传来的不祥之音。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chilling" 或 "bone-chilling",用来形容令人感到极度恐惧或不安的事物。
“令人齿冷”这个成语在汉语中是一个非常有力的表达方式,能够准确传达强烈的负面情感。在学语言和表达时,掌握这样的成语对于丰富词汇和提高表达能力非常重要。通过深入学和分析,我对这个成语的理解更加深刻,也更加欣赏其在语言中的独特作用。
人笑禇公,至今齿冷。
本朝人演本朝事,而颠倒纰缪至此,殊~。
1.
【令】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集聚的“集”;下面是“人”,象跪在那里听命。从集从人,表示集聚众人,发布命令。本义:发布命令)。
同本义(上对下有所指示)。
【引证】
《说文》-令,发号也。 、 《诗·齐风·东方未明》-倒之颠之,自公令之。 、 《孟子·离娄上》-既不能令,又不受命。 、 《论语·子路》-其身正,不令而行。 、 陈寿《三国志》-令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 、 《史记·陈涉世家》-召令徒属曰。 、 《战国策·齐策》-乃下令。
2.
【人】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侧面站立的人形。“人”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能制造工具改造自然并使用语言的高等动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此籀文象臂胫之形。 、 《礼记·礼运》-故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 、 《列子·黄帝》-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食者,谓之人。 、 清·洪亮吉《治平篇》-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
【组词】
人王、 人满、 人寰、 人欲、 人人言、 人色、 人头号令、 人淘里
3.
【齿】
(象形。甲骨文,象嘴里的牙齿,象形字。战国文字在上面加了个声符“止”,成为形声字。小篆同。本义:牙)。
同本义。
【引证】
《大戴礼记·易本命》-男以八月而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 、 《素问·上古天真论》。注:“齿为骨余。”-发堕齿槁。
【组词】
齿吻、 齿颊
4.
【冷】
(形声。从仌(bīng),冰,令声。本义:凉)。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冷,寒也。 、 白居易《乌夜啼》-画堂鹦鹉鸟,冷暖不相知。
【组词】
冷香、 冷泉、 冷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