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1:29:1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1:29:14
“全军覆没”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整个军队都被消灭或失败。这个词汇通常用来形容在战争、比赛或其他竞争性活动中,一方完全失败,没有留下任何幸存者或胜利者。
在文学作品中,“全军覆没”常用来描绘悲壮的战争场面,强调失败的彻底性和悲剧性。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夸张地描述某次尝试或努力的彻底失败。在专业领域,如军事、体育或商业竞争中,这个词汇精确地描述了一种极端的失败情况。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强调的失败程度和场景的不同,而反义词则强调完全的胜利和成功。
“全军覆没”这个成语源自古代战争的描述,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使用范围逐渐扩大到各种竞争和失败的场景中。在语言的演变中,这个词汇保持了其原始的强烈失败意味,但应用场景更加广泛。
在文化中,“全军覆没”常常与历史上的重大战役和英雄人物的悲剧故事联系在一起,反映了人民对于战争和失败的深刻认识和反思。
这个词汇给人带来的是一种沉重和悲壮的情感反应,联想到了牺牲和彻底的失败。它提醒人们在面对挑战时要谨慎和准备充分,以免遭遇不可挽回的损失。
在我的生活中,曾经有一次团队项目因为策略失误导致全军覆没,这次经历让我深刻理解了团队合作和策略规划的重要性。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在那无情的战场上,英雄们全军覆没,但他们的精神永存,如星辰般照耀着后人。”
想象一幅画面:一片荒凉的战场,寂静无声,只有风吹过残破的旗帜。这样的场景让人联想到“全军覆没”的悲壮和凄凉。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wiped out”或“annihilated”,虽然它们也描述了彻底的失败,但缺乏“全军覆没”所特有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全军覆没”这个词汇不仅描述了一种极端的失败,也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它是一个强有力的工具,能够传达深刻的情感和复杂的情境。通过深入学和分析这个词汇,我更加欣赏汉语成语的丰富性和表现力。
梅山七怪化成人形,与周兵屡战,俱被陆续诛灭,复现原形,大失朝廷体面,全军覆没;臣等只得逃回。
太监郭敬监军,诸将悉为所制,师无纪律,而宋濂朱冕~矣。
1.
【全】
(一作仝。会意。篆文从入,从王(玉)。盖谓交纳的玉完整无缺。本义:纯色玉)。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全,完也。 、 《周礼·考工记·王人》-天子用全,上公用龙。
2.
【军】
(会意。金文字形,从车,从勹(bāo,包裹)。表示用车子打包围圈的意思。古代打仗主要靠车战,驻扎时,用战车围起来形成营垒,以防敌人袭击。本义:围成营垒)。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军,圜围也。 、 《广雅》-军,围也。 、 《国语·晋语》-军于庐柳。
3.
【覆】
(形声。覆盖,復声。本义:翻转,倾覆)。
同本义。
【引证】
《礼记·檀弓》。注:“谓茨瓦也。”-见若覆夏屋者矣。 、 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 《楚辞·天问》-覆舟斟寻。 、 《庄子·逍遥游》-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 《庄子·德充符》-虽天地覆坠。 、 《汉书·贾谊传》-前车覆,后车诫。
【组词】
覆盆、 覆手、 覆杯、 覆水、 覆篑、 覆醢、 覆酱烧薪、 覆瓶
4.
【没】
(会意 表示入水有所取。本义:沉没水中)。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没,沉也。 、 《庄子·列御寇》-其子没于渊。 、 《荀子·议兵》-若赴水火,入焉焦没耳。 、 《庄子·大宗师》-梦为鱼而没于渊。 、 《世说新语·自新》-或浮或没。 、 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浅草才能没马蹄。 、 清·邵长蘅《青门剩稿》-水不没顶。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没水而死。
【组词】
沉没、 淹没、 没胫、 没不煞、 没溺、 洪水没过了大坝;没漂、 没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