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2 12:39:0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2 12:39:00
出纳之吝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出纳员的小气”,比喻在财务管理上过分节俭或吝啬。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人在金钱或物质上的过分节省,不愿意大方地花费或给予。
在文学作品中,出纳之吝 可能用来描绘一个角色的性格特点,如《红楼梦》中对贾母的描述,暗示她虽然富有但生活节俭。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用来批评某人过于吝啬,不愿意分享或帮助他人。在专业领域,如经济学或财务管理,这个成语可能用来讨论节俭与消费的关系。
出纳之吝 这个成语源自古代对财务管理的描述,特别是对出纳员(负责收付款项的职员)的行为描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扩展到形容任何人在金钱上的过分节省。
在传统文化中,节俭被视为一种美德,但过分节俭或吝啬则被认为是不利于社会和谐和个人发展的。出纳之吝** 这个成语反映了这种文化价值观。
这个成语可能让人联想到一个紧握钱包、不愿分享的人的形象,给人一种负面情感,如厌恶或不信任。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位同事,他在办公室里总是出纳之吝,连共享的文具都不愿意多用,这种行为虽然节省了小钱,但却影响了团队的合作氛围。
在诗歌中,可以将出纳之吝 融入描述一个守财奴的形象:
金银堆满屋,心却如铁石,
出纳之吝,笑他人慷慨。
想象一个紧握钱包的老者,脸上带着警惕的表情,这种形象可以与出纳之吝 这个词汇联系起来。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penny-pinching" 或 "tight-fisted",这些表达也用来形容过分节俭或吝啬的行为。
出纳之吝 这个成语不仅描述了一个人在金钱上的行为,也反映了更广泛的文化和社会价值观。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样的成语可以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更好地理解和融入特定的文化背景。
河北诸路并系灾伤,内定州一路,虽只是雨水为害,然其实亦及五分以上。只缘有司~,不与尽实检放,秋税内定州只放二分。
1.
【出】
(象形。象草木益滋上出达之形。本义:长出)。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说文》讲的“出”,其实是茁。-出,进也。象草木益滋,上出达也。 、 《礼记·月令·季春》-句者毕出,萌者尽达。 、 《易·说卦》-万物出乎震。
2.
【纳】
(形声。从糸(mì),内声。本义:丝被水浸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纳,丝湿纳纳也。 、 刘向《九叹·逢纷》-衣纳纳而掩露。
【组词】
纳纳
3.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4.
【吝】
(形声。从口,文声。本义:顾惜,舍不得)。
同本义(爱惜过分,当耗费的舍不得耗费,该使用的舍不得使用)。
【引证】
《说文》。字亦作恡,作悋。-吝,恨惜也。 、 《方言十》-凡贪而不施或谓之悋。悋,恨也。 、 《易·蒙》-以往吝。 、 《易·说卦》-坤为吝啬。 、 《易·系辞》-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 、 《论语》。皇疏:“难惜之也。”-出纳之吝。 、 《孔子家语·致思》。注:“啬甚也。”-商甚恡于财。 、 《书·仲虺之诰》-改过不吝。 、 袁枚《黄生借书说》-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 《论语·尧曰》-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 马中锡《中山狼传》-又何吝一躯以啖我而全微命乎?
【组词】
吝色、 吝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