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9:56:5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9:56:53
出继 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将某人或某物从原来的位置或关系中移出,转交给他人或新的关系中。在家庭关系中,特别是指将自己的子女过继给其他家庭作为他们的子女。
出继 的词源较为传统,源自古代**的家族制度和继承法。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个词的使用逐渐减少,被更为现代的词汇如“领养”所替代。
在**传统文化中,出继与家族的延续和血脉传承紧密相关。它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家族和血统的重视。
出继 这个词可能引起复杂的情感反应,如对家族责任的思考,对被出继者的同情,以及对传统与现代价值观冲突的反思。
在个人生活中,出继可能涉及家庭决策的复杂性和情感的纠葛。例如,一个家庭可能因为各种原因选择出继一个孩子,这背后可能涉及深层的家庭和社会因素。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出继”来象征生命的转移或责任的交接:
春风拂过古老的庭院, 出继的孩童,眼中含着新世界的梦。
出继 可能让人联想到古老的家族画像,或是家族聚会时的庄重氛围。音乐上,可能联想到古典音乐中的庄重旋律。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如“adoption”(领养)更为常见,它强调的是法律和社会的认可,而非传统意义上的血脉传承。
出继 这个词虽然在现代社会中使用较少,但它反映了传统家族观念和现代社会价值观的冲突与融合。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文化和社会的变迁。
1.
【出】
(象形。象草木益滋上出达之形。本义:长出)。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说文》讲的“出”,其实是茁。-出,进也。象草木益滋,上出达也。 、 《礼记·月令·季春》-句者毕出,萌者尽达。 、 《易·说卦》-万物出乎震。
2.
【继】
同本义(把断了的丝接续上)。
【引证】
《说文》-继,续也。 、 《易·象传》。注:“谓不绝也。”-大人以继明照于四方。 、 《楚辞·离骚》-折琼枝以继佩。 、 宋·苏洵《六国论》-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 、 明·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先后相继。 、 清·刘开《问说》-学即继以问。
【组词】
继继、 继踪、 继踵、 继志
继承。
【引证】
柳宗元《封建论》-今夫封建者,继世而理。 、 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继吾志事。 、 清·袁枚《祭妹文》-九族无可继。
【组词】
继世、 继轨、 继体、 继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