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5:26:1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5:26:13
词汇“死义”在中文中并不常见,可能是一个较为生僻或特定领域的词汇。根据字面意思,“死义”可以理解为“固定的意义”或“不再变化的含义”。为了进行深入分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这个词汇:
“死义”可以解释为某个词汇或表达的含义已经固定,不再随语境或时间变化而变化。它强调的是意义的稳定性。
在文学中,“死义”可能用来描述那些传统或经典作品中的词汇,它们的意义已经被广泛接受和固定,不易被重新解读。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某些专业领域,如语言学或文学批评中,可能会用到。
由于“死义”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其词源和演变可能不太明确。它可能是由“死”和“义”两个字组合而成,强调意义的固定和不变。
在某些文化或社会背景下,“死义”可能被用来批评那些过于保守或不愿意接受新思想的态度。它反映了对于语言和思想变化的一种看法。
对于我来说,“死义”可能带来一种保守和僵化的感觉,它让我联想到那些不愿意接受新事物或新观点的人或组织。
在我的生活中,我可能不会经常使用“死义”这个词汇,但在讨论语言的演变或文学作品的解读时,可能会提到它。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死义”:
在时间的河流中,
词汇的“死义”沉睡,
新的意义在岸边绽放,
语言的生命永不枯萎。
结合图片,我可以想象一本古老的书籍,上面的文字意义固定,不再变化。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些古典音乐,强调稳定和不变的旋律。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死义”的词汇,但类似的观念可能存在于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中,如英语中的“fixed meaning”或“static interpretation”。
通过对“死义”的分析,我认识到词汇的意义不仅随时间变化,也受到文化和社会背景的影响。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理解词汇的稳定性和变化性是非常重要的。
1.
【死】
(会意。小篆字形。右边是人,左边是“歺”(è),残骨,指人的形体与魂魄分离。本义:生命终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死,民之卒事也。 、 《列子·天瑞》-死者,人之终也。 、 《礼记·曲礼》-庶人曰死。 、 《礼记·檀弓》-沁人曰死。 、 《左传·哀公十六年》-民知不死,其亦夫有奋心。 、 、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 、 清·黄宗羲《柳敬亭传》-亡何国变,宁南死。
【组词】
死生、 死过、 死限、 死却、 死不残、 死去还魂、 死费尽残、 死数里算帐、 死耗、 死君
2.
【义】
(会意。从我,从羊。“我”是兵器,又表仪仗;“羊”表祭牲。本义:正义;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
同本义。
【引证】
《墨子·公输》-义固不杀人。 、 、 《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诸葛亮《出师表》-引喻失义。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度义而后动。 、 宋·苏洵《六国论》-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义,坚持正义。)
【组词】
丈义、 义断恩绝、 义不容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