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1:51:0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1:51:09
词汇“没入脚处”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可能是一个较为古雅或特定的表达。为了深入学*和分析这个词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没入脚处”字面意思是指某物或某人完全进入水中,直到水面达到脚的位置。这个词汇可能用于描述一种完全浸入水中的状态,尤其是在描述人或物体在水中的位置时。
由于这个词汇较为古雅,它可能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出现,用以描绘水景或描述人物的行为。在现代语境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某些特定的文学创作或历史描述中仍可能出现。
由于“没入脚处”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其词源和演变可能不太明确。它可能是由“没入”和“脚处”两个词组合而成,用以表达一种特定的浸入状态。
在古代文学和文化中,水常常被用作象征和隐喻,因此“没入脚处”可能在某些文学作品中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如代表危险、挑战或净化。
这个词汇可能给人一种沉静、深邃的感觉,联想到宁静的水面或深邃的水域,也可能引发对未知或冒险的联想。
在日常生活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描述某些特定的自然景观或历史**时,它可能是一个恰当的表达。
在诗歌创作中,可以这样使用:“夜幕降临,星辰没入脚处,水面映出无尽的宇宙。”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片宁静的湖泊,船只缓缓没入水中,水面泛起涟漪。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些轻柔的钢琴曲,营造出宁静而深邃的氛围。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完全对应的词汇,但类似的表达可以通过组合不同的词汇来实现,如英语中的“submerge up to the feet”。
“没入脚处”是一个具有特定意象和情感色彩的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但在文学创作和历史描述中仍具有一定的价值。了解和掌握这样的词汇,有助于丰富语言表达的层次和深度。
1.
【没】
(会意 表示入水有所取。本义:沉没水中)。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没,沉也。 、 《庄子·列御寇》-其子没于渊。 、 《荀子·议兵》-若赴水火,入焉焦没耳。 、 《庄子·大宗师》-梦为鱼而没于渊。 、 《世说新语·自新》-或浮或没。 、 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浅草才能没马蹄。 、 清·邵长蘅《青门剩稿》-水不没顶。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没水而死。
【组词】
沉没、 淹没、 没胫、 没不煞、 没溺、 洪水没过了大坝;没漂、 没石
2.
【入】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个尖头器具,尖头器具容易进入。本义:进来,进去)。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入,内也。 、 《诗·唐风·山有枢》-他人入室。 、 《庄子·人间世》-就不欲入。 、 《左传·文公十六年》-有蛇自泉宫出,入于国。 、 《史记·项羽本纪》-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 三国魏·邯郸淳《笑林》-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
【组词】
入门问讳、 入对、 入览、 入迁、 入学、 入口、 入帘
3.
【脚】
传统戏曲中的人物类型。
【引证】
《说文》-崛,山短高也。 、 《埤苍》-崛,特立也。 、 张衡《西京赋》-神明崛其特起。 、 《文选·扬雄·甘泉赋》-洪台崛其独出兮。
【组词】
脚儿、 脚色
4.
【处】
处所;地方。人或物所在的地方。
【引证】
《广韵》-处,所也。 、 《国语·鲁语上》。注:“次,处也。三处,野朝市。”-五刑三次,是无隐也。 、 《史记·五帝纪》-迁徙往来无常处。 、 《史记·萧相国世家》-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迹指示兽处者人也。 、 贺知章《回乡偶书》-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 杜甫《春夜喜雨》-晓看红湿处,花重饰官城。
【组词】
住处;别处;停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