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5:07:5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5:07:58
“没出息”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一个人没有成就或前途,缺乏进取心和能力,不能达到社会或他人的期望。这个词汇通常带有贬义,用来批评或指责某人的无能或懒惰。
在文学作品中,“没出息”可能被用来塑造负面角色或强调人物的失败。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直接表达对某人的不满或失望。在专业领域,如教育或职业指导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警示或激励那些表现不佳的人。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强调的方面不同,如“无能”更侧重能力不足,“懒惰”侧重于缺乏努力。反义词则强调积极的一面,如“有出息”表示有前途和成就。
“没出息”这个词汇的词源较为直接,由“没”(没有)和“出息”(成就、前途)组成。在历史上,这个词汇的使用逐渐固定,成为描述个人能力和前途的常用表达。
在**文化中,个人成就和社会地位被高度重视,因此“没出息”这个词汇在社会交往中常被用来表达对个人行为的不满或失望。它反映了社会对个人责任和成就的期望。
这个词汇通常带有一种失望和批评的情感。它可能让人联想到那些被社会边缘化或不被看好的人,以及对个人努力和成就的负面评价。
在个人经历中,可能会遇到被他人用“没出息”来形容的情况,这种评价可能会对个人的自尊和自信产生负面影响。
在诗歌中,可以将“没出息”作为一种反讽或自嘲的元素,用来表达对社会期望的反思或对个人失败的幽默态度。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无所事事的人坐在公园长椅上,周围是忙碌的人群,形成鲜明对比。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批评的声音或失望的叹息。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good-for-nothing”或“worthless”,它们在语义上与“没出息”相似,但文化背景和使用情境可能有所不同。
“没出息”这个词汇在汉语中是一个强烈的负面评价,它不仅描述了个人的能力和成就,还反映了社会对个人的期望和评价。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这个词汇的深层含义和使用情境对于准确沟通和理解文化背景至关重要。
1.
【没】
(会意 表示入水有所取。本义:沉没水中)。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没,沉也。 、 《庄子·列御寇》-其子没于渊。 、 《荀子·议兵》-若赴水火,入焉焦没耳。 、 《庄子·大宗师》-梦为鱼而没于渊。 、 《世说新语·自新》-或浮或没。 、 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浅草才能没马蹄。 、 清·邵长蘅《青门剩稿》-水不没顶。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没水而死。
【组词】
沉没、 淹没、 没胫、 没不煞、 没溺、 洪水没过了大坝;没漂、 没石
2.
【出】
(象形。象草木益滋上出达之形。本义:长出)。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说文》讲的“出”,其实是茁。-出,进也。象草木益滋,上出达也。 、 《礼记·月令·季春》-句者毕出,萌者尽达。 、 《易·说卦》-万物出乎震。
3.
【息】
(会意兼形声。从心,从自,自亦声。自,鼻子。古人以为气是从心里通过鼻子呼吸的。本义:喘气;呼吸)。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息,喘也。 、 《诗·大雅·桑柔》。笺:“如仰疾风,不能息也。”-亦孔之。 、 《汉书·扬雄传》。注:“出入气也。”-尚不敢惕息。 、 《汉书·司马迁传》。注:“喘息也。”-则心惕息。 、 《汉书·苏武传》-武气绝,半日复息。 、 《明史·王复传》-随形势为沟墙,庶息响相闻,易于守御。
【组词】
喘息、 息息、 息窒、 息响、 息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