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2:40:0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2:40:06
抓阄儿:一种随机选择的方法,通过将选项写在纸条上,折叠后放入容器中,参与者从中随机抽取一个,以决定结果或分配任务。这种方法常用于无法通过其他方式公平决定的情况下,如分组、决定先后顺序等。
文学:在文学作品中,抓阄儿常被用来描绘一种无奈或命运的安排,如《红楼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命运安排。 口语:在日常对话中,抓阄儿常用于轻松决定一些小事情,如“我们抓阄儿决定谁去买饮料吧。” 专业领域:在法律或统计学中,抓阄儿可能被用作一种随机抽样的方法。
同义词:抽签、抽签决定、随机选择 反义词:计划决定、商议决定、投票决定
词源:抓阄儿一词源自古代的“抓阄”,意为通过抓取纸条来决定事情。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逐渐演变为现代汉语中的“抓阄儿”。 演变:在古代,抓阄儿常用于重大决策,如官员的任命。现代社会中,它更多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小决策。
在**传统文化中,抓阄儿被视为一种公平的决策方式,尤其在无法通过其他方式达成共识时。它体现了人们对公平和随机性的追求。
抓阄儿给人带来一种不确定性和期待感,同时也可能带来无奈和接受命运的情感。它让人联想到公平、随机和命运。
在学生时代,我们经常通过抓阄儿来决定谁负责打扫教室,这种方式简单且公平,大家都接受。
在诗歌中,可以将抓阄儿比喻为命运的安排:
命运之手轻轻一抓, 阄儿翻飞,决定一生。
视觉:想象一群人围坐一圈,手中拿着折叠的纸条,紧张地等待抽取结果。 听觉:听到纸条被折叠和抽取的声音,以及人们的讨论和期待声。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随机选择方法被称为“drawing straws”或“picking straws”,也是一种常见的决策方式。
抓阄儿作为一种公平的随机选择方法,在不同文化和语境中都有应用。它不仅体现了人们对公平的追求,也反映了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和命运的安排。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和运用抓阄儿这一词汇,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描述生活中的随机**和决策过程。
1.
【抓】
(形声。从手,爪声。本义:搔)。
同本义 。人用指甲或带齿的东西或动物用爪在物体上划过。
【引证】
唐·杜牧《读韩杜集》-杜诗韩集愁来读,似倩麻姑痒处抓。
【组词】
抓挠、 抓心
2.
【阄】
写上字或画上记号的小纸团,供赌胜负或决定事情时抓取
【组词】
抓阄、 纸阄、 阄儿、 钻阄
拈阄,抓阄
【组词】
阄开、 阄题、 阄定、 阄戏
3.
【儿】
(象形。甲骨文字形,下面是“人”字,上面象小儿张口哭笑。“儿”是汉字部首之一,从“儿”的字大都与“人”有关。本义:幼儿。古时男称儿,女称婴,后来孩童都称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儿,孺子也。 、 《老子》第九章-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 《史记·循吏列传》-老人儿啼。 、 《苍颉篇》-男曰儿,女曰婴。 、 《列子·汤问》-见两小儿辩斗。
【组词】
儿女子、 儿剧、 儿话、 儿撬、 儿拜、 儿啼、 儿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