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7-19 00:30:1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19 00:30:19
孤峭:形容山峰、岩石等高耸而陡峭,孤立无依,也用来形容人的性格孤僻、高傲,不易接近。
“孤峭”一词由“孤”和“峭”两个字组成。“孤”意为孤独、孤立,“峭”意为陡峭、高耸。在古代汉语中,“孤峭”主要用来形容自然景观,后来逐渐扩展到形容人的性格特征。
在**传统文化中,“孤峭”有时被赋予一种超脱世俗、高洁不群的意象。例如,古代文人常以孤峭的山峰自喻,表达自己不随波逐流、坚守原则的品格。
“孤峭”一词给人以冷峻、高傲的印象,可能引发人们对孤独、坚韧、不屈不挠等情感的联想。在文学创作中,这种意象常用来塑造具有独特个性和坚定信念的人物形象。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一位性格孤峭的同事,他虽然不善言辞,但在专业领域却有着极高的造诣,这种反差让我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印象。
诗歌: 孤峭山峰立,云雾绕其腰。 高傲不群姿,风雨任逍遥。
故事: 在遥远的山谷中,有一座孤峭的山峰,传说中居住着一位隐士。他性格孤峭,不问世事,只在山中修炼,追求心灵的宁静与超脱。
视觉:想象一座孤峭的山峰,四周云雾缭绕,山体陡峭,岩石裸露,给人一种冷峻、高傲的感觉。 听觉:可以联想到山风吹过山峰时发出的呼啸声,或是山谷中回荡的鸟鸣,营造一种孤寂、冷清的氛围。
在英语中,“孤峭”可以对应为“solitary and steep”或“isolated and precipitous”,但这些表达在英语文化中可能没有中文“孤峭”所蕴含的深层次文化意象和情感联想。
“孤峭”一词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观的独特美感,也反映了人们对于孤独、高傲等性格特征的认知。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孤峭”这样的词汇,有助于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增强文学创作的深度和广度。
1.
【孤】
(形声。从子,瓜声。本义:幼年丧父,即孤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孤,无父也。 、 《礼记·深衣》。注:“三十以下无父称孤。”-如孤子。 、 《国语·周语》-司民协孤终。 、 潘岳《寡妇赋》-少伶俜而偏孤兮。 、 《孟子·梁惠王下》-老而无子曰独,幼儿无父曰孤。 、 《左传·昭公十四年》-救灾患,宥孤寡。 、 孔衍《汉魏春秋》-备答曰:“刘荆州临亡,讬我以遗孤,背信自济,吾所不为,死何面目见刘荆州乎?
2.
【峭】
(形声。从山,肖声。《说文》:从阜。本义:陡直)。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峭,陵也。从阜,肖声。斗直曰峭。 、 《广雅》-峭,高也。字亦作峭。 、 《淮南子·脩务》-上峭山。 、 《韩非子·内储说上》-涧深,峭如墙。 、 宋·沈括《梦溪笔谈》-峭拔险怪。 、 、 宋·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峭拔秀丽。 、 明·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峭壁拔起。 、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峭壑阴森。
【组词】
峭拔、 峭岸、 峭谷、 峭坂、 峭卓、 峭岫、 峭削、 峭峙、 峭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