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8:43:3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8:43:35
块根:这个词汇通常指的是植物的根部,它们在土壤中生长得较为粗大,形状类似块状,因此得名。块根植物的根部通常储存了大量的水分和养分,以帮助植物在干旱或贫瘠的环境中生存。
在文学中,块根可能被用来象征坚韧和生命力,如在描述沙漠或荒野中的植物时。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简单地用来描述植物的根部特征。在专业领域,如园艺学或植物学,块根可能特指某些植物的根部结构,如甘薯、萝卜等。
同义词:根茎、块茎
反义词:细根、须根
块根这个词源于汉语,由“块”和“根”两个字组成,直接描述了植物根部的形态。在古代汉语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更偏向于描述植物的根部特征,而现代汉语中,这个词的使用更加广泛,涵盖了更多类型的植物根部。
在某些文化中,块根植物可能被视为生命力和坚韧的象征。例如,在干旱地区,块根植物的存在可能被赋予特殊的意义,象征着生存的希望和自然的顽强。
块根这个词可能让人联想到坚韧、生命力和自然的力量。在情感上,它可能激发人们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对生命力的赞美。
在园艺活动中,了解不同植物的块根特性对于种植和养护至关重要。例如,种植块根植物时,需要特别注意土壤的排水性和养分供应,以确保植物健康生长。
在诗歌中,块根可以被用来象征生命的深度和坚韧:
在荒芜的土地上, 块根深深扎下, 汲取着大地的精华, 绽放出生命的花朵。
结合图片,块根可能让人联想到植物根部在土壤中的分布和形态。在音乐中,块根可能让人联想到深沉、有力的旋律,象征着自然的力量和生命的坚韧。
在不同语言中,描述植物根部的词汇可能有所不同。例如,英语中的“tuber”和“root”可以对应到汉语中的“块根”和“根”。不同文化对块根的理解和使用可能有所差异,但都强调了植物根部的重要性和功能。
块根这个词在描述植物根部特征时非常实用,它不仅帮助我们理解植物的生存策略,还激发了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对生命力的赞美。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块根这个词的灵活性和象征意义使其成为一个重要的词汇。
1.
【块】
(形声。从土,鬼声。字本作“凷”,是个会意字,表示土块装在筐器之中。后来写作“塊”,变成了形声字,现在简化为“块”。本义:土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张舜徽注:“凵象盛土之器,而土在其中也。”-凷,墣也。从土,一屈象形。 、 《一切经音义》引《说文》-凷,坚土也。 、 《仪礼·丧服传》。释文:“土也。”-寝苫枕块。 、 《庄子·齐物论》-大块噫气。 、 《文选 ·张华诗》。注:“谓地也。”-大块禀群生。 、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石块丛起则历。
【组词】
块阜、 块苏、 块山
2.
【根】
(形声。从木,艮(gèn)声。本义:草木之根)。
植物生长于土中或水中吸收营养的部分。
【引证】
《说文》-根,木株也。 、 《说文通训定声》-蔓根为根,直根为柢。 、 《韩非子·解老》-根深,则视久。 、 《老子》-是谓深根、固柢。 、 《论衡·超奇》-有根株于下,有荣叶于上。 、 宋·沈括《梦溪笔谈》-其无宿根者,候苗成而未有花时采,则根生已足而又未衰。 、 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组词】
根荄、 根茇、 根柢、 根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