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16:57:2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16:57:24
词汇“挟义”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可能是一个较为古雅或专业的词汇。为了深入学*和分析这个词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挟义”字面意思是指带着某种意义或意图。在古代文献中,它可能指的是以某种道德或正义的名义来行事,或者是在某种情境下强调某种意义。
在文学作品中,“挟义”可能用来描述一个人或团体在行动时带有特定的道德或政治意图。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某些专业领域,如法律或政治学中,可能会有特定的应用。
“挟”字在古代有携带、夹带的意思,“义”则指正义、道德。结合起来,“挟义”可能源自古代对行为动机的描述,强调行为背后的道德或正义性。
在传统文化中,强调“义”是一个重要的道德准则。因此,“挟义”可能在描述某些历史或人物时,强调其行为的正义性和道德性。
“挟义”这个词可能给人以正直、高尚的情感联想,因为它涉及到道德和正义的层面。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不会直接使用“挟义”这个词,但在讨论某些具有道德或正义色彩的行为时,可以考虑使用这个词汇来增强表达的深度。
在创作诗歌或故事时,可以使用“挟义”来描述主人公的行为动机,增加故事的深度和复杂性。
结合图片或视频,可以展示一个人或团体在行动时带有强烈的道德或正义感,从而引发观众的共鸣。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挟义”的词汇,但可以通过描述行为背后的道德或正义意图来传达类似的概念。
“挟义”是一个富有深度的词汇,它涉及到道德和正义的层面,可以用来描述那些带有明确道德或正义意图的行为。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词汇可以增强我们对复杂社会现象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1.
【挟】
(形声。从手,夹声。本义:用胳膊夹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挟,俾持也。 、 《国语·齐语》-挟其枪。刈耨鑮。 、 《管子·小匡》注-右掖曰挟。 、 《国语·吴语》-挟经秉枹。 、 《楚辞·天问》-何冯弓挟矢。 、 《战国策》-左挟弹,右摄丸。 、 《孟子·梁惠王上》-挟太山。 、 明·魏禧《大铁椎传》-骑马挟矢。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操刀挟盾。 、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挟匕首。
【组词】
腋下挟着一本书;挟枪;挟弓;挟尺
2.
【义】
(会意。从我,从羊。“我”是兵器,又表仪仗;“羊”表祭牲。本义:正义;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
同本义。
【引证】
《墨子·公输》-义固不杀人。 、 、 《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诸葛亮《出师表》-引喻失义。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度义而后动。 、 宋·苏洵《六国论》-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义,坚持正义。)
【组词】
丈义、 义断恩绝、 义不容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