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2:28:5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2:28:51
“明镜高悬”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明亮的镜子高高挂起。基本含义是指事物非常清晰、明了,或者比喻公正无私、明察秋毫。
“明镜高悬”最早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明镜高悬,照见其心。”原意是指明亮的镜子高高挂起,能够照见人的内心。后来逐渐演变为比喻公正无私、明察秋毫的含义。
在**传统文化中,镜子常被视为能够照见真相和内心的工具,因此“明镜高悬”常被用来强调公正和透明。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也常被用来强调法律和管理的公正性。
这个成语给人以正直、公正的情感反应,联想到的是清晰、透明的形象。在表达时,常用来强调事物的清晰度和公正性。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听到一位法官在判决书中引用“明镜高悬”,强调判决的公正性,这让我对这个成语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明镜高悬照世间,公正无私映人心。”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明亮的镜子高高挂起,照亮四周的场景。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些庄重、肃穆的音乐,来增强“明镜高悬”的氛围。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a clear mirror”或“a fair and just decision”,但“明镜高悬”这个成语在汉语中特有的文化内涵和形象,是英语表达所不具备的。
“明镜高悬”这个成语不仅在字面上给人以清晰、明亮的形象,更在文化和语境中承载了公正、透明的含义。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能够增强表达的深度和准确性。
有方镜,广四尺,高五尺九寸,表里有明,人直来照之,影则倒见。以手扪心而来,则见肠胃五脏,历然无碍。
只除非天见怜,奈天天又远,今日个幸对清官,~。
传说秦朝咸阳宫中有一面神奇的镜子,他宽四尺,高五尺,正反两面都能照人,人在镜前镜中影子是倒立的,用手按住胸口照镜可以显示五脏六腑,可以看出人体内的病灶,还能看出那些心术不正的人,秦始皇经常用该镜对付身边的人
1.
【明】
(会意。甲骨文以“日、月”发光表示明亮。小篆从月囧(jiǒng),从月,取月之光;从囧,取窗牖之明亮。本义:明亮,清晰明亮)。
同本义。与“昏暗”相对。
【引证】
《说文》-朙,照也。 、 《左传·昭公二十八年》-照临四方曰明。 、 《诗·齐风·鸡鸣》-东方明矣。 、 《国语·周语》-明,精白也。 、 《书·洪范》-视曰明。 、 《礼记·中庸》-明则著。 、 《尔雅》-明星谓之启明。 、 《诗·小雅·大东》-东有启明。 、 《荀子·天论》-在天者莫明于日月。 、 唐·李白《秋浦歌》-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 苏轼《赤壁赋》-“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 方苞《狱中杂记》-禁卒居中央,牖其以通明,屋极有窗以达气。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明月斜挂。 、 唐·杜甫《春夜喜雨》-江船火独明。 、 蔡元培《图画》-明暗之掩映。
【组词】
明星、 明珠、 明明、 明丢丢、 明晃晃、 明晦、 明彩
2.
【镜】
(形声。从金,竟声。本义:照形取影的器具)。
同本义 古镜以铜或铁铸,也有用玉的,盘状,正面磨光发亮,背面有纹饰。
【引证】
《玉篇》-镜,鉴也。 、 《说文》-镜,景也。 、 《大戴礼记·保傅》-明镜者可以察形也。 、 《汉书·谷永传》-以镜考己行。 、 《战国策·齐策》-窥镜而自视。 、 《乐府诗集·木兰诗》-对镜帖花黄。 、 唐·李白《秋浦歌》-不知明镜里。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如镜之新开。
【组词】
镜袱、 镜心、 镜月、 镜花
3.
【高】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楼台重叠之形。汉字部首之一。从“高”的字多与高大或建筑有关。本义:离地面远;从下向上距离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高,崇也,像台观高之形。 、 《易·说卦》传-巽为高。 、 《礼记·乐记》-穷高极远,而测深厚。 、 《荀子·劝学》-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 、 《战国策·魏策》-无楚、韩之患,则大王高枕而卧,国必无忧矣。 、 曹植《野田黄雀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 《孟子·公孙丑下》-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 清·姚鼐《登泰山记》-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组词】
高平、 高丘、 高坛、 高燥
4.
【悬】
(形声。从心,县声。本作“县”,象断首倒挂,后加“系”。假借为行政区域的“县”后,另加“心”字表示悬挂。本义:吊挂)。
同本义。
【引证】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悬者植梯接之。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以叵幅悬之。 、 清·张廷玉《明史》-倒悬之。
【组词】
悬丝诊脉、 悬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