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22:41:3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22:41:38
词汇“岂唯”是一个古汉语词汇,由“岂”和“唯”两个字组成。其中,“岂”表示反问或否定,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或“岂能”;“唯”表示仅仅或只,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只”或“仅仅”。因此,“岂唯”整体上表示“难道只是”或“岂止是”的意思,用来强调某事物不仅仅是表面所指的那样。
在文学作品中,“岂唯”常用于强调事物的多重意义或超出预期的效果,增加语言的深度和韵味。在口语中,由于其文言色彩较浓,使用频率较低,但在某些正式或文学性较强的场合仍可使用。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哲学等学术文章中,也可能出现“岂唯”以表达深入的思考和论证。
同义词中,“岂止”和“何止”与“岂唯”意义相近,都表示超出预期或不仅仅如此。反义词则表示限制在某个范围内,与“岂唯”的扩展意义相反。
“岂唯”源自古代汉语,其使用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随着语言的发展,现代汉语中“岂唯”的使用频率有所下降,但在文言文或古风文学中仍可见其身影。
在**传统文化中,“岂唯”常用于表达对事物深层次的思考和认识,体现了古人对事物多维度的观察和理解。在现代社会,这种表达方式仍被一些学者和文人所喜爱,用以展现语言的深度和文化的底蕴。
“岂唯”一词给人以深思和哲理的感觉,它引导人们不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思考事物的本质和多重含义。这种表达方式常常激发人们对生活和社会的深刻反思。
在学术写作或文学创作中,我曾使用“岂唯”来强调某个观点的深远影响,使文章更具说服力和深度。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岂唯”来增加诗句的哲理性,如:“岂唯春花烂漫时,秋月亦有清辉照。”
结合古风音乐和山水画,可以更好地体现“岂唯”所蕴含的深远意境和哲理思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not only”或“more than”,但这些表达缺少“岂唯”所带有的文言色彩和深邃感。
“岂唯”是一个富有文化底蕴和哲理思考的词汇,它不仅丰富了语言的表达,也启发人们深入思考事物的多重含义。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恰当地使用“岂唯”可以增加语言的深度和韵味。
1.
【岂】
(kai)。安乐。 同: 恺
【引证】
《诗·小雅·鱼藻》-王在在镐,岂乐饮酒。 、 《诗·小雅·蓼萧》-既见君子,孔燕岂弟。
(形声。从壴(zhù)省,微省声。壴,陈列乐器。(kǎi)本义:回师时献功之乐)。
2.
【唯】
(形声。从口,隹(zhuī)声。本义:急声回答声) 同本义。
【引证】
《助字辨略》朱注-唯者,应之速而无疑也。 、 《论语·里仁》-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 、 《史记·范睢蔡泽列传》-秦王跽而请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睢曰:“唯,唯。”
【组词】
唯阿、 唯俞、 唯唯、 唯诺
只有,只是。
【引证】
、 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唯北狄野心。 、 吴均《与朱元思书》-唯余其一。 、 《吕氏春秋·慎行论》-唯巨石岿然。
【组词】
唯心(佛教语,谓一切诸法(指万事万物),唯有内心无心外之法也称“唯识”、 唯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