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23:58:5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23:58:56
搦管(nuò guǎn)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握笔”,特指书写或绘画时手持笔的动作。在古代文学中,搦管也常用来比喻写作或创作。
搦管一词源于古代汉语,搦(nuò)意为握持,管指笔管。随着时间的推移,搦管逐渐成为文学创作和艺术表达中的一个固定词汇。
在**传统文化中,搦管象征着文人的身份和修养,是文人雅士的标志之一。在科举制度中,搦管也是考生必备的技能。
搦管给人以文雅、专注和创造力的联想。它让人想到古代文人墨客在静谧的环境中,专心致志地创作的情景。
在书法课上,老师经常强调搦管的正确姿势,以确保书写的美观和流畅。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夜深人静时,搦管轻挥毫,字字珠玑落纸间。”
想象一位书法家在安静的房间里搦管书写,笔尖与纸张摩擦的声音,以及墨香四溢的氛围,这些都是搦管带来的视觉和听觉联想。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hold the pen”或“take up the pen”,但这些表达没有搦管所蕴含的文化和历史深度。
搦管作为一个富有文化内涵的词汇,不仅代表了书写和创作的动作,也承载了文人精神和文化传承的意义。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和文化理解。
1.
【搦】
(形声。从手,弱声。本义:用力按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搦,按也。 、 《考工记·弓人》。注:“桡搦其干。”-桡之。 、 左思《魏都赋》-搦秦起赵。
2.
【管】
(形声。从竹,官声。本义:一种类似于笛的管乐器。后泛指管乐器)。
中国古代的一种管乐器,起初用玉制成,改用竹,有六孔,长一尺。后泛指管乐器。
【引证】
《说文》-管,如箎,六孔,十二月之音,物开地牙,故谓之管。 、 《诗·周颂·有瞽》-箫管备举。 、 《淮南子·原道》。注:“管,箫也。”-建钟鼓,列管弦。 、 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 《孟子·梁惠王下》-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
【组词】
管色、 管儿、 管弦、 管说、 管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