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5:44:0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5:44:06
歠菽饮水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喝豆汤,饮清水”。这个成语用来形容生活简朴,不追求奢华,强调节俭和清贫的生活态度。
在文学作品中,歠菽饮水 常用来描绘那些不慕荣华富贵,安于清贫生活的隐士或贤人。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讨论节俭、简朴生活的话题时,仍会被提及。在专业领域,如经济学或社会学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讨论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的选择。
歠菽饮水 这个成语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歠菽饮水,非不饱也,然而不如食肉者之乐。” 原意是说,虽然喝豆汤、饮清水也能吃饱,但不如吃肉那样快乐。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逐渐演变为形容简朴生活的象征。
在传统文化中,歠菽饮水** 常常与儒家思想中的“节俭”和“知足”观念相联系。在社会背景中,这个成语反映了人们对物质生活的态度,强调精神富足胜于物质享受。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宁静、淡泊的感觉,让人联想到那些远离尘嚣,追求内心平和的人。它鼓励人们在生活中保持简单和纯粹,不被物质欲望所困扰。
在现代社会,尽管物质条件普遍改善,歠菽饮水 的生活态度依然有其价值。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不应忘记节俭和知足的重要性。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在喧嚣的都市中,我愿歠菽饮水,
寻一片宁静,守一份清贫。
想象一幅画面:一位老者在竹林中,手持竹筒,喝着简单的豆汤,周围是清新的自然风光。这样的场景给人一种宁静和和谐的感觉。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观念可以用“live simply”或“live frugally”来表达,强调简单和节俭的生活方式。
歠菽饮水 这个成语不仅是对简朴生活的描述,更是一种生活哲学的体现。它提醒我们在物质丰富的现代社会中,保持节俭和知足的心态,追求精神上的富足。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能够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提升语言的深度和韵味。
歠菽饮水,足以致其敬。
晚节亦不复钓,端居筚门,~。
1.
【歠】
饮,喝。
【引证】
《说文》-歠,饮也。 、 《广韵》-歠,大饮。 、 《楚辞·渔父》-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酾。
【组词】
歠醨、 歠菽饮水
指羹汤。
【引证】
《战国策》-于是酒酣乐,进取热歠,厨人进斟羹,因反斗而击之,代王脑涂地。
2.
【菽】
豆类的总称。
【引证】
《说文》。按,象戴种而出之形,下其根也。一,地也。指事。-尗,豆也。象菽豆生之形也。 、 《汉书·五行志》-菽草之难杀者也。 、
——《春秋·考异郵》。
【引证】
《诗·小雅·小宛》-中原有菽,小民采之。 、 陆游《湖堤暮归》-俗孝家家供菽水。
【组词】
菽水、 菽水藜藿、 菽乳、 菽麦、 菽麦不分
3.
【饮】
把水给人或牲畜喝。
【引证】
《诗·大雅·公刘》-饮之食之,教之诲之。
【组词】
饮羊、 饮水、 饮马长江
用酒食款待。
【引证】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军置酒饮归客。
【组词】
饮客、 饮劳
4.
【水】
(象形。甲骨文字形。中间像水脉,两旁似流水。“水”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水的字,或表示江河或水利名称,或表示水的流动,或水的性质状态。本义:以雨的形式从云端降下的液体,无色无味且透明,形成河流、湖泊和海洋,分子式为 H2O,是一切生物体的主要成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水,准也。 、 《释名》-水,准也。准,平也。天下莫平于水。 、 《淮南子·天文》-积阴之寒气为水。 、 《书·洪范》-五行一曰水。 、 《左传·桓公元年》-凡平原出水为大水。 、 《礼记·曲礼》-水曰清滌。 、 《荀子·劝学》-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
【组词】
水铫、 水头儿、 水湿、 水蛊病、 水中丞、 水落归槽、 水喷桃花、 水镜先生、 水陆杂陈、 水廓、 水涡、 水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