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2:17:1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2:17:12
洪乔捎书: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一个故事,意指传递信息的人不可靠,导致信息传递失误或被误解。字面意思是指洪乔这个人捎带的书信,但实际上是指任何不可靠的信息传递者。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常用来讽刺那些不负责任、传递信息不准确的人。在口语中,人们可能用它来警告对方不要轻信某些不可靠的消息来源。在专业领域,如新闻学或传播学,这个成语可以用来讨论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问题。
同义词:信口开河、胡言乱语、言而无信 反义词:言而有信、信誓旦旦、一言九鼎
这个成语源自《左传·宣公十五年》,讲述了一个名叫洪乔的人捎带的书信被误传的故事。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用于形容任何不可靠的信息传递者。
在**传统文化中,信息的准确传递非常重要,尤其是在古代社会,书信是主要的沟通方式。因此,这个成语反映了人们对信息传递可靠性的重视。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警示和提醒的感觉,让人联想到不可靠和误导的信息。它提醒我们在接收信息时要谨慎,不要轻信不可靠的来源。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因为信息传递不准确而导致误解的情况。这时,我会用“洪乔捎书”来形容这种情况,提醒大家注意信息的准确性。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洪乔捎书,信使不可靠,
信息传递,误了多少好。
想象一幅画面:一个古代信使在风雨中艰难前行,但最终却将书信交错了人。这种画面让人联想到信息传递的不可靠性。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Chinese whispers”(耳语游戏),指的是信息在传递过程中被扭曲或误解。
“洪乔捎书”这个成语提醒我们在信息传递中要保持警惕,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表达思想,避免误解。
晋朝豫章太守殷羡,字洪乔,在离任时,很多人委托他捎带书信回家乡,因那时还没有邮局,只有托人捎带。他很客气地接受了100多封信,可到了石头渚就将信全部扔进河水里。当人们收不到信总联想到信是托洪乔捎带的
我已经很久没有收到家信了,不由得想起“洪乔捎书”的故事
1.
【洪】
(形声。从水,共声。本义:大水)。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洪,洚水也。 、 《书·尧典》-汤汤洪水方割。 、 《诗·商颂·长发》-洪水芒芒。 、 《孟子·滕文公上》-洪水横流。
【组词】
山洪;防洪;蓄洪;分洪;洪河、 洪峰
2.
【乔】
(会意。从夭,从高省,高亦声。夭,象人(大)行走的样子。本义:高)。
高耸。多用以形容树木。
【引证】
《说文》-乔,高而曲也。 、 《书·禹贡》-厥木惟乔。 、 《诗·郑风·山有扶苏》-山有乔松。 、 《诗·郑风·汉广》-南有乔木。
【组词】
乔木世家、 乔松、 乔柯、 乔峰、 乔乔、 乔竦、 乔干、 乔树
3.
【捎】
扇打。
【引证】
《红楼梦》-这脸上是前日打围,在铁网山教兔鹘捎了一翅膀。
4.
【书】
(形声。从聿,者声。聿(yù),即笔。隶书省“者”成“曰”。《说文》:“书,箸也。”箸(著)即显明。合起来表示用笔使文字显明,“者、箸”音近,故“者”有表意作用。本义:书写,记录,记载)。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说文序云:“著于竹帛谓之书。”-書,著也。 、 《周礼·保氏》-五曰六书。 、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作书。上古以刀录于竹若木,中古以漆画于帛,后世以墨写于纸。 、 《易·系辞》-易之以书契。 、 《尚书序》疏-书者,以笔画记之辞。 、 《论语·卫灵公》-子张书诸绅。 、 《史记·陈涉世家》-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 明·高启《书博鸡者事》-大书一“屈”字,以两竿夹揭之,走诉行御史台。 、 方苞《狱中杂记》-众言同,于是乎书。
【组词】
书候、 书孽、 书记手、 书画卯酉、 书文、 书抄、 书具、 书券、 书砚、 书狱、 书命、 书格、 书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