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2:50:1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2:50:16
“残躯”一词的字面意思是指残缺不全的身体或躯体。它通常用来描述因疾病、事故、战争或其他原因导致身体部分缺失或功能受损的情况。
在文学作品中,“残躯”常用来象征生命的脆弱、坚韧或某种精神状态。在口语中,它可能带有同情或悲悯的情感色彩。在专业领域,如医学或康复学,它可能更具体地指代身体损伤的具体情况。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强调的方面不同,如“残体”更侧重于整体的残缺,而“残肢”则特指四肢的缺失。反义词则强调身体的完整性和健康状态。
“残躯”一词的词源较为直接,由“残”和“躯”两个字组成。在古代汉语中,“残”意味着不完整或损坏,“躯”则指身体。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稳定。
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中,“残躯”可能承载着不同的象征意义。在一些文化中,它可能被视为不幸或悲剧的象征,而在其他文化中,它可能被看作是勇气和坚韧的标志。
“残躯”这个词往往带有一种悲凉和同情的感觉。它让人联想到生命的脆弱性和人类对抗逆境的勇气。这种情感反应可能会影响人们对残疾人的态度和行为。
在个人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位因车祸失去一条腿的朋友。他的坚韧和乐观态度让我深刻理解了“残躯”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残缺,更是心灵上的强大。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残躯”:
他的残躯,如同一棵折断的树,
却在风雨中顽强地生长,
每一片新叶,都是他坚韧的证明。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战争后士兵的残躯的画面,充满悲壮和力量。在音乐中,可以选择一些低沉而有力的旋律,来表达“残躯”所蕴含的坚韧和悲壮。
在不同语言中,如英语中的“mutilated body”或“disabled body”,虽然都能表达类似的意思,但每个词汇背后的文化和社会含义可能有所不同。
通过对“残躯”的深入学习,我更加理解了这个词汇在不同语境下的丰富含义和情感色彩。它不仅是描述身体残缺的词汇,更是承载着人类坚韧和勇气的象征。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正确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能够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1.
【残】
(形声。从歹(è),戋(jiān)声。从“歹”表示与死亡有关。本义:伤害)。
同本义。
【引证】
《苍颉篇》-残,伤也。 、 《战国策·秦策》。注:“灭也。”-昔智伯瑶残范中行。 、 《诗·大雅·民劳》-废为残贼。 、 《战国策·齐策》。注:“坏也。”-则汝残矣。 、 《史记·樊郦滕灌传》。集解:“谓多所杀伤也。”-凡二十七县残。 、 《战国策·秦策》。注:“害也。”-张仪之残,樗里疾也。 、 《周礼·夏官》-放轼其君则残之。 、 《左传·宣公二年》-残名以逞。
【组词】
摧残、 残心、 残贼、 残灭、 残夷
2.
【躯】
(形声。从身,区声。本义:身体)。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躯,体也。 、 明·刘基《卖柑者言》-籍柔覆温之躯。 、 明·刘基《卖柑者言》-赖是以食吾躯。
【组词】
躯老、 血肉之躯;躯量、 躯躬、 躯材、 躯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