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23:28:3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23:28:30
“残障”一词的字面意思是指身体或心智上的功能障碍,导致个体在日常生活中面临困难或限制。这个词汇通常用来描述那些由于生理或心理原因而无法像普通人一样进行日常活动的人。
在文学中,“残障”可能被用来探讨社会对不同能力的接纳和包容,或者作为角色成长的催化剂。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带有同情或贬低的意味,取决于说话者的态度和语境。在专业领域,如医学或社会工作,“残障”是一个中性的术语,用于描述特定的健康状况。
同义词中,“残疾”更常用于法律和政策文件,而“障碍”和“缺陷”可能带有更强烈的负面含义。反义词则强调完整和无限制的状态。
“残障”一词源于汉语,由“残”和“障”两个字组成,分别表示“不完整”和“阻碍”。随着社会对残障人士权益的重视,这个词汇的使用逐渐趋向中性,强调的是功能而非价值判断。
在**,随着《残疾人保障法》的实施,社会对残障人士的认知和态度有了显著的改善。然而,残障人士在就业、教育等方面仍面临不少挑战。
提到“残障”,我可能会联想到坚韧不拔的精神和需要社会更多关怀的群体。这个词汇可能引发同情和责任感,也可能唤起对社会不公的反思。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参与过为残障儿童举办的志愿活动,那次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他们的需求和挑战,也增强了我对社会包容性的认识。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残障”:
在无声的世界里,他用画笔诉说,
残障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
每一笔,都是对生命的赞歌,
在色彩的海洋中,他自由翱翔。
看到“残障”这个词,我可能会联想到轮椅、导盲犬或助听器等辅助工具。听觉上,可能会想到关于残障人士的纪录片中的旁白,或者是他们自己的声音,讲述他们的故事和挑战。
在英语中,“残障”对应的词汇是“disability”,这个词在西方文化中也被广泛使用,但其社会接受度和法律保护程度在不同国家有所差异。
通过对“残障”这个词汇的深入学,我认识到它在描述特定群体的同时,也承载着社会对这些群体的态度和政策。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正确和敏感地使用这个词汇,对于促进社会包容和理解至关重要。
1.
【残】
(形声。从歹(è),戋(jiān)声。从“歹”表示与死亡有关。本义:伤害)。
同本义。
【引证】
《苍颉篇》-残,伤也。 、 《战国策·秦策》。注:“灭也。”-昔智伯瑶残范中行。 、 《诗·大雅·民劳》-废为残贼。 、 《战国策·齐策》。注:“坏也。”-则汝残矣。 、 《史记·樊郦滕灌传》。集解:“谓多所杀伤也。”-凡二十七县残。 、 《战国策·秦策》。注:“害也。”-张仪之残,樗里疾也。 、 《周礼·夏官》-放轼其君则残之。 、 《左传·宣公二年》-残名以逞。
【组词】
摧残、 残心、 残贼、 残灭、 残夷
2.
【障】
(形声。从阜,章声。阜,土山。从阜,与高下、险阻有关。本义:阻塞,阻隔)。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障,隔也。 、 《通俗文》-蕃隔曰障。 、 《国语·周语》-陂障九泽。 、 《左传·昭公元年》。服注:“陂障其水也。”-障大泽。 、 《吕氏春秋》-欲闻枉而恶直言,是障其源而欲其水也。
【组词】
障翼、 障距、 障塞、 障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