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4:51:4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4:51:43
招状:在古代**法律文书中,招状是指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在审讯过程中承认罪行后所写的书面供词。它是一种正式的法律文件,记录了被告人的自白和认罪内容。
文学:在古典文学作品中,招状常被用作情节推进的关键元素,如《水浒传》中多次出现招状,用以展示人物的命运转折。 口语:在现代口语中,招状一词较少直接使用,但可能会用“供词”、“认罪书”等词汇替代。 专业领域:在法律专业领域,招状是研究古代法律制度和司法实践的重要文献。
同义词:供词、认罪书、自白书 反义词:无罪声明、辩护词
词源:招状一词源于古代汉语,其中“招”指承认或招认,“状”指书面文件。 演变:随着法律制度的发展,招状的形式和内容也逐渐规范化,但其核心意义——记录认罪内容——保持不变。
在古代**,招状是司法程序中的重要环节,反映了当时法律制度的特点和社会对罪行的态度。它不仅是法律文书,也是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体现。
招状一词往往带有一种沉重和严肃的情感色彩,因为它关联着罪行、审判和法律的权威。在个人联想中,它可能引发对正义、道德和法律程序的思考。
在历史研究或法律学*中,招状是了解古代司法实践的重要资料。在现代生活中,虽然不常直接使用,但了解其含义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历史和文化。
在创作中,招状可以作为一个象征性的元素,代表法律的权威和个人的命运。例如,在小说中,一个角色的招状可能成为故事转折的关键。
视觉:招状可能让人联想到古老的纸张、墨迹和印章,以及严肃的法庭场景。 听觉:在想象中,招状可能伴随着法庭的庄严宣读声或笔尖在纸上滑动的沙沙声。
在不同文化中,类似的法律文书可能有不同的名称和形式,但其核心功能——记录认罪内容——是普遍存在的。例如,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文书可能被称为“confession”或“affidavit”。
招状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法律术语,不仅反映了古代*的司法实践,也承载了法律、道德和社会秩序的多重意义。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招状的含义和背景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法律文化和历史传统。
1.
【招】
(会意。从手。召声,呼唤。本义:打手势叫人来)。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招,手呼也。 、 《楚辞·招魂序》-招者,召也。以手曰招,以言曰召。 、 《史记·项羽本纪》-招樊哙出。 、 《荀子·劝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组词】
招迎、 招求、 招招、 招诱、 招护、 招应
2.
【状】
(形声。从犬,爿(pán)声。用具体的动物“犬”表示事物各具形态。本义:犬形)。
同本义。引申为形状,形态。
【引证】
《说文》-状,犬形也。 、 《左传·文公十五年》。谓献其骈肋之状也。-且曰献状。 、 《考工记·桌氏》。杜注:“谓形状。”-凡铸金之状。 、 《聊斋志异》-以筒水灌之,始出,状极俊健。 、 郦道元《水经注》-有双石高竦,其状若门。 、 明·魏学洢《核舟记》-若啸呼状。
【组词】
状类、 粉状;杆状;块状;粒状;絮状;海绵状;奇形怪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