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5:13:0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5:13:02
“援经据典”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引用经典著作和古代典籍中的言论或事例来支持自己的观点或论证。这个成语强调了在论证或表达观点时,引用权威和经典的文献作为依据的重要性。
在文学作品中,“援经据典”常用于描述作者或角色在论述某个观点时,引用古代经典文献来增强论点的说服力。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用于赞扬某人在辩论或讨论中引用了恰当的文献或权威观点。在学术和专业领域,引用经典文献是常见的做法,以确保论点的严谨性和权威性。
“援经据典”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文献引用传统。在古代,学者们在论述时常常引用《诗经》、《尚书》、《论语》等经典文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做法被固定为一种表达方式,并形成了“援经据典”这个成语。
在**文化中,尊重传统和经典文献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价值观。因此,“援经据典”不仅是一种论证技巧,也是一种文化传承的体现。在社会交往中,能够援引经典文献也被视为学识渊博和修养深厚的标志。
这个成语给人以严谨、权威和学术的联想。在使用时,它传达了一种对知识的尊重和对传统的继承,同时也体现了说话者的学识和智慧。
在学术写作中,我经常需要援经据典来支持我的论点。这不仅增强了我的论点的可信度,也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欣赏古代文献的智慧。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援经据典,诗篇中寻智慧之光,古人的言辞,今人的灯塔。”
想象一位学者在书房中,周围堆满了古籍,他正专注地翻阅着,不时点头,仿佛在与古人对话。这种场景给人以知识和智慧的视觉联想。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引用权威文献”或“引用经典著作”,如引用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的著作。这种做法在东西方学术界都是常见的。
“援经据典”是一个强调引用权威文献来支持观点的成语。它不仅是一种论证技巧,也是一种文化传承的体现。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可以增强论点的说服力,并展示对知识的尊重。
时人多不行妻服,虽在亲忧犹有吊问丧疾者,又私谥其君父及诸名士,爽皆引据大义,正之经典,虽不悉变,亦颇有改。
或~,或取怀而予,或如分相偿,未尝不自信曰:“此真颠扑不破矣。”
1.
【援】
(形声。从手,爰(yuán)声。本义:拉,引)。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援,引也。 、 《诗·大雅·皇矣》-无然畔援。 、 《礼记·缁衣》-不援其所不及。 、 《礼记·中庸》-不援上。 、 《豆棚闲话》-男女授受不亲,嫂溺手援非正。 、 《左传》-右抚剑,左援带,命驱之出。
【组词】
援及、 援推
2.
【经】
纺织,把纤维拧成纱。
【引证】
《韩非子》-吾始经之而不可更也。 、 《中国歌谣资料》-叔叔伯伯来经布,廿五个筒子满一车。
3.
【据】
(形声。本义:手靠着;靠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据,杖持也。 、 《战国策·燕策》-冯几据杖。 、 《庄子·盗跖》-据轼低头。
4.
【典】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册”字,下面是大。本义:重要的文献、典籍)。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谓从册,从大,古文从古文册。-典,五帝之书也…庄都说,典,大册也。 、 《尔雅·释言》-典,经也。 、 《易·系辞》-不可为典要。 、 《左传·昭公十二年》-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 《左传·昭公十五年》-司晋之典籍。 、 丘迟《与陈伯之书》-不远而复,先典攸高(重贵)。 、 《后汉书·张衡传》-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组词】
药典;字典;释典、 法典;佛典;引经据典;典志、 典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