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23:42:2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23:42:29
异口同声: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是不同的人用同样的口吻说出同样的话。基本含义是指许多人或多个声音同时说出相同的话或表达相同的意见,强调一致性和共识。
异口同声这个成语源自**古代,具体出处难以考证,但它的使用历史悠久,广泛应用于各种文献和口语中。
在文化中,异口同声常被用来强调团结和一致性,这在集体主义文化中尤为重要。它也常用来形容公众对某一的一致反应。
这个词汇给人以团结、和谐和力量的感觉。它让人联想到集体行动的力量和一致性带来的正面影响。
在团队项目中,当所有成员异口同声地支持一个创意时,这种一致性极大地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和执行力。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在春日的晨曦中,鸟儿们异口同声地歌唱,唤醒了沉睡的大地。”
想象一群人同时举起拳头,高声呼喊,这种场景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体现了异口同声的力量。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in unison”或“all at once”,虽然不完全等同,但传达了类似的一致性和同时性。
异口同声这个词汇在强调一致性和共识方面非常有用,它不仅在语言表达上提供了丰富的意象,也在文化和社交层面传递了重要的信息。了解和运用这个词汇,可以增强语言的表达力和沟通的有效性。
伏复深思,只有愚滞,今之事迹,异口同音,便是彰著,政未测得物之数耳。
众人~地叫着:“罚!罚!”
1.
【异】
(会意。“異”,甲骨文字形,象个有手、脚、头的人形。从廾(gǒng)从畀(bì)。畀,予也。本义:奇特;奇异;奇怪)。
同本义。
【引证】
《玉篇》-异,怪也。 、 《广韵》-异,奇也。 、 《列子·杨朱》-何以异哉。 、 左思《魏都赋》-异乎交益之士。 、 《战国策·赵策》-妇人异甚。 、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产异蛇。 、 唐·柳宗元《三戒》-觉无异能。 、 宋·王安石《伤仲永》-父异焉。
【组词】
异疾、 异形
2.
【口】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人的口形。本义:口腔器官,嘴)。
同本义。人类用来发声和进食的器官。
【引证】
《说文》-口,人所以言食也。 、 《国语·晋语》-且夫口三五之门也。 、 《春秋·元命苞》-口之为言达也。 、 《鬼谷子·捭阖》-口者心之门户。 、 《左传·定公四年》-勺饮不入口七日。 、 《后汉书·张衡传》-下有蟾蜍,张口承之。 、 白居易《卖炭翁》-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组词】
口腹、 口分、 口滑、 口辅、 口眼弗闭、 口里摆菜碟儿
3. 【同】 ——见“胡同”hútòng。
4.
【声】
(形声。从耳,殸(qìng)声。“殸”是古乐器“磬”的本字,“耳”表示听。本义:声音;声响)。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声,音也。 、 《礼记·乐记》-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 《虞书》-声依永律和声。 、 《礼记·郊特牲》-凡声阳也。 、 《诗·齐风·鸡鸣》-苍蝇之声。 、 《诗·小雅·车攻》-有闻无声。 、 柳宗元《永州八记》-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 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 《孟子·梁惠王下》-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
【组词】
声叉、 声嘶、 声如洪钟、 声振林木、 声动梁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