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4:12:1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4:12:12
词汇“异口同辞”是一个汉语成语,由“异口”和“同辞”两个词组成,字面意思是不同的嘴巴说出同样的话。基本含义是指不同的人或不同的场合下,表达的意思或说的话完全一致,强调的是一致性和统一性。
“异口同辞”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明确,是由“异口”和“同辞”两个词组合而成,历史悠久,使用广泛。在古代文献中已有记载,如《左传》等。
在中国文化中,强调集体和谐与一致性是一种传统价值观。因此,“异口同辞”这个成语在强调社会和谐与团队协作的语境中尤为适用。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团结和谐的感觉,让人联想到团队合作的力量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在团队项目中,当所有成员对某个决策达成一致时,我会使用“异口同辞”来形容这种共识。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春风拂面,万物复苏,人心亦如,异口同辞,共绘新图。”
想象一个会议室里,不同背景的人们围坐一圈,他们的声音汇聚成一致的旋律,这便是“异口同辞”的视觉与听觉联想。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unanimous agreement”或“speaking with one voice”,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传达的意思相似。
“异口同辞”这个成语在强调一致性和统一性方面非常有用,它不仅在文学和口语中常见,也在专业领域中发挥作用。了解和掌握这个成语,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表达团队合作和社会和谐的概念。
苟异口同辞,皆如足下所说,是仆于天下众多之人而未有一知己也。
群臣闻命,当然连声称善,~。
1.
【异】
(会意。“異”,甲骨文字形,象个有手、脚、头的人形。从廾(gǒng)从畀(bì)。畀,予也。本义:奇特;奇异;奇怪)。
同本义。
【引证】
《玉篇》-异,怪也。 、 《广韵》-异,奇也。 、 《列子·杨朱》-何以异哉。 、 左思《魏都赋》-异乎交益之士。 、 《战国策·赵策》-妇人异甚。 、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产异蛇。 、 唐·柳宗元《三戒》-觉无异能。 、 宋·王安石《伤仲永》-父异焉。
【组词】
异疾、 异形
2.
【口】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人的口形。本义:口腔器官,嘴)。
同本义。人类用来发声和进食的器官。
【引证】
《说文》-口,人所以言食也。 、 《国语·晋语》-且夫口三五之门也。 、 《春秋·元命苞》-口之为言达也。 、 《鬼谷子·捭阖》-口者心之门户。 、 《左传·定公四年》-勺饮不入口七日。 、 《后汉书·张衡传》-下有蟾蜍,张口承之。 、 白居易《卖炭翁》-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组词】
口腹、 口分、 口滑、 口辅、 口眼弗闭、 口里摆菜碟儿
3. 【同】 ——见“胡同”hútòng。
4.
【辞】
(会意。本义:诉讼,打官司)。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分争辩讼谓之辞。-辞,讼也。 、 《后汉书·周纡传》。注:“辞案犹今案牍也。”-善于辞案条教。 、 《书·吕刑》-皇帝请问下民,鳏寡有辞于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