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2:12:0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2:12:01
“受动”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被动接受或承受某种动作、状态或影响。在语法上,它通常用来描述一个动作的接受者,即动作的承受者而非执行者。
在文学中,“受动”可以用来描述人物的被动状态,如在困境中无法主动改变现状。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用来描述某人在某个**中的被动角色。在专业领域,如物理学或工程学中,“受动”可能用来描述系统或结构对力的被动响应。
同义词“被动”强调缺乏主动性,而“承受”和“接受”则更多强调动作的接受。反义词“主动”则强调积极采取行动。
“受动”一词源自汉语,其构成由“受”和“动”两个字组成,分别表示接受和动作。在古代汉语中,这个词可能更多用于描述物理或机械的被动响应,而在现代汉语中,其应用范围更广,包括人际关系和心理状态。
在东方文化中,“受动”可能与传统的谦逊和被动接受命运的观念有关。在社会交往中,这个词可能用来描述某人在权力关系中的弱势地位。
“受动”这个词可能让人联想到无力感、被动接受和不自主。它可能引发一种消极的情感反应,因为它暗示了缺乏控制和主动性。
在个人经历中,可能会有在团队项目中扮演受动角色的经历,感觉自己的意见和努力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受动”来描绘自然界中被动接受风雨洗礼的景象:
山川受动于风雨,
静默中承受岁月的洗礼。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自然灾害中建筑物受动的画面,如地震中的桥梁或倒塌的房屋。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风暴中树木被动的摇摆声。
在英语中,“受动”可以对应于“passive”或“receptive”,在不同的语境中使用,但其核心意义相似,即描述被动接受的状态。
“受动”这个词在描述被动状态和接受动作时非常有用。它不仅在语法上,也在情感和心理描述上提供了丰富的表达方式。在学*语言和表达时,理解和正确使用“受动”可以帮助更准确地传达意图和情感。
1.
【受】
(会意。甲骨文字形,象两手中间有一只舟,表示传递东西。本义:接受;承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王筠曰:“手部授,人部付,皆曰“予也。”今以付说受,则是受授同字矣。”-受,相付也。 、 《周礼·天官·司书》-受其币。 、 《仪礼·特牲馈食礼》-主妇拜受爵。 、 《周礼·司干》。注:“取藏之。”-则受之。 、 《仪礼·丧服》。注:“犹承也。”-受以小功衰。 、 《国语·楚语》。注:“承也。”-颛顼受之。 、 《管子·海南》-釜十五,吾受,而宫出之以百。 、 《后汉书·列女传》-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 《史记·魏公子列传》-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
【组词】
受茶、 受宫厅、 受法、 受事、 受册、 受祉、 受胙
2.
【动】
(形声。从力,重声。《说文》古文从“辵”。本义:行动;发作)。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动,作也。 、 《易·彖传》。虞注:“震也。”-动而健。 、 《易·系辞》。虞注:“发也,变动不居。”-效天下之动者也。 、 《孟子》。注:“作也。”-将终岁勤动。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度义而后动。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寨中人蜷伏不少动。
【组词】
按兵不动;动着、 动止、 动烦、 动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