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8:20:5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18:20:54
“受命玺”是一个汉语词汇,由“受命”和“玺”两个词组成。其中,“受命”意味着接受命令或任务,“玺”则是古代帝王或高级官员使用的印章,象征权力和身份。因此,“受命玺”可以理解为接受命令或任务时所使用的官方印章,通常用于正式的文书或命令上。
在文学作品中,“受命玺”可能被用来描述古代朝廷的正式场景,如**颁布诏书或将军接受军令的情节。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历史或法律专业领域,它可能被用来讨论古代的行政或法律程序。
“受命玺”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官方文书和印章制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可能已经从日常语言中淡出,但在历史研究和文学创作中仍然保留其重要性。
在**古代社会,受命玺是权力和合法性的象征。它不仅用于官方文书,还用于军事命令和外交文件,体现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权威结构。
提到“受命玺”,可能会联想到古代的宫廷、权力斗争和历史变迁。这个词汇可能带有一种庄严和权威的情感色彩。
在现代生活中,“受命玺”可能不太常用,但在历史剧、小说或学术讨论中,它仍然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历史的尘埃中,受命玺静静躺着,见证了无数王朝的兴衰。”
想象一幅画面:一位古代官员手持受命玺,庄严地宣读诏书,背景是宏伟的宫殿和肃穆的音乐。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官方印章或象征物也有存在,如英国的皇家印章(Royal Seal),但它们的具体用途和象征意义可能有所不同。
“受命玺”是一个充满历史和文化内涵的词汇,虽然在现代生活中不常见,但在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化和历史时,它是一个重要的概念。通过学和分析这个词汇,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的社会结构和官方程序。
1.
【受】
(会意。甲骨文字形,象两手中间有一只舟,表示传递东西。本义:接受;承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王筠曰:“手部授,人部付,皆曰“予也。”今以付说受,则是受授同字矣。”-受,相付也。 、 《周礼·天官·司书》-受其币。 、 《仪礼·特牲馈食礼》-主妇拜受爵。 、 《周礼·司干》。注:“取藏之。”-则受之。 、 《仪礼·丧服》。注:“犹承也。”-受以小功衰。 、 《国语·楚语》。注:“承也。”-颛顼受之。 、 《管子·海南》-釜十五,吾受,而宫出之以百。 、 《后汉书·列女传》-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 《史记·魏公子列传》-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
【组词】
受茶、 受宫厅、 受法、 受事、 受册、 受祉、 受胙
2.
【命】
(会意。从口从令。表示用口发布命令。本义:指派;发号)。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朱骏声按:“在事为令,在言为命,散文则通,对文则别。令当训使也,命当训发号也。”-命,使也。 、 汉·蔡邕《独断》-出君下臣名曰命。 、 《贾子·礼容》-语下命者,制令也。 、 《文选·闲居赋序》注-凡尊者之言曰命。 、 《诗·大雅·卷阿》-维君子命。 、 《仪礼·燕礼》-某固辞不得命。 、 《吕氏春秋·孟春纪》。注:“命,令也。”-命田舍东郊。 、 《列子·汤问》-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令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 、 清·周容《芋老人传》-命妪煮芋。 、 白居易《琵琶行序》-遂命酒,使快弹数曲。
【组词】
命酌、 命席、 命酒、 命乐、 命官、 命材、 命事、 命使、 命将、 命相、 命讨、 命教
3.
【玺】
(形声。从玉,尔声。本义:印章。古时尊卑通用。自秦以后,多指帝王印玺)同本义。
【引证】
《说文》-璽,王者印也。所以主土。从土,爾声。籀文从玉。 、 《周礼·掌节》-货贿用玺节。 、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玺书追而与之。 、 《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九年四月,缪毐矫王御玺及太后玺作乱。 、 《隋书·礼仪》-皇太子妃玺,以黄金,方一寸,龟钮。 、 李商隐《隋宫》-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
【组词】
玺册、 玺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