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1:00:5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1:00:58
牛腩 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牛的腹部肉”,特指牛的腹部肌肉,这部分肉质较为松软,适合长时间炖煮,是中式烹饪中常用的食材之一。
在文学作品中,牛腩可能被用来形容某种坚韧或耐心的品质,如“他的性格像牛腩一样,经得起时间的炖煮”。在口语中,牛腩通常直接指代这种食材,如“今晚我们吃牛腩煲”。在专业烹饪领域,牛腩的选材和处理方法会有详细的规定和讨论。
同义词:牛腹肉、牛腩肉 反义词:牛里脊(通常指牛的背部最嫩的肉)
牛腩这个词源自汉语,具体的历史演变不详,但可以推测它随着中式烹饪的发展而逐渐被广泛使用。
在**文化中,牛腩是家常菜和餐馆菜单上的常见食材,尤其在广东菜中,牛腩煲是一道非常受欢迎的菜肴。它代表了中式烹饪中对食材的充分利用和对味道的追求。
牛腩让人联想到家庭聚餐的温馨场景,或是冬日里的一碗热汤,给人以温暖和满足的感觉。
在家庭烹饪中,牛腩常被用来制作各种菜肴,如牛腩煲、牛腩面等,是家庭聚餐时的常见选择。
在诗歌中,牛腩可以被比喻为某种坚韧不拔的品质:“他的意志如牛腩,经得起时间的炖煮,愈发坚韧。”
想象一下牛腩在锅中炖煮的画面,汤汁冒泡的声音,这些都能唤起人们对美食的期待和满足感。
在西方烹饪中,类似的部位可能是牛腩(beef brisket),但在处理和烹饪方法上可能有所不同。
牛腩作为一个词汇,不仅代表了特定的食材,还承载了文化、情感和烹饪技艺的内涵。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不同文化的烹饪艺术。
1.
【牛】
(象形。甲骨文字形作“牜”。中间一竖表示牛面,上面两竖加弯表牛角,下面两小撇表示牛耳)。
牛属或近缘属的成员。哺乳动物,体型粗壮,角中空,由头骨向两侧呈大弧度伸出。力大,能耕田、拉车。中国产的以黄牛、水牛为主。
【引证】
《说文》-牛,大牲也。 、 《易·说卦》-坤为子母牛。 、 《左传·昭公五年》-纯离为牛。 、 《礼记·坊记》-东邻杀牛。 、 《大戴礼记·曾子天圆》-牛曰太牢。 、 《周礼·载师》。司农注:“牛田以养公家之牛。”-牛田牧田。 、 《乐府诗集·敕勒歌》-风吹草低见牛羊。 、 唐·白居易《卖炭翁》-系向牛头充炭直。 、 《聊斋志异·促织》-不数岁,田百顷,楼阁万椽,牛羊蹄躈各千计。
【组词】
耕牛、 牛酒、 牛旄、 牛性、 牛埭、 牛领、 牛具、 牛刀、 牛蓑、 牛骥同皂、 牛后、 牛眠地
2.
【腩】
干肉。
【引证】
《广雅》-腩,脯也。
用调味品浸渍肉类以备炙食。
【引证】
《齐民要术》-亦以盐、豉汁腩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