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5:41:4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5:41:41
山行:字面意思是指在山中行走或旅行。它通常指的是一种活动,即人们为了休闲、锻炼、探险或**目的而在山地环境中徒步行走。
“山行”一词在中文中历史悠久,源自古代文人对自然的热爱和探索。随着时间的推移,它逐渐成为描述在山中行走的通用词汇,并在现代社会中与户外**和休闲活动紧密相关。
在**文化中,山行常常与文人墨客的隐逸生活和自然审美联系在一起。它不仅是身体上的活动,也是精神上的追求和修养。
“山行”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宁静、放松和自由。它让人联想到清新的空气、鸟鸣和流水,以及与自然的亲密接触。
个人经历中,山行可能是一次难忘的徒步旅行,让人体验到身心的挑战和成长,或是与朋友和家人共度的美好时光。
在诗歌中,“山行”可以被用来描绘一幅生动的自然画卷:
晨曦微露,我踏上山路, 林间鸟语,溪水潺潺。 山行不止,心随景动, 自然之美,尽在眼前。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山峦起伏、绿树成荫的画面;结合音乐,可以是一首轻快的旋律,让人仿佛置身于山间的清新空气中。
在英语中,“山行”可以对应为“hiking”或“trekking”,虽然在不同文化中具体的活动内容和意义可能有所不同,但都强调了在自然环境中的行走和探索。
“山行”不仅是一种身体活动,也是一种精神追求。它让我联想到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以及在忙碌生活中寻找平衡的重要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并运用“山行”这样的词汇,能够丰富我的词汇量,提升我的表达能力。
1.
【山】
(象形。甲骨文和金文字形,象山峰并立的形状。“山”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隆起部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山,土有石而高。 、 《国语·周语》-山,土之聚也。 、 《左传·昭公四年》-山人取之。 、 《礼记·明堂位》-夏后代山。 、 《列子·汤问》-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 《诗·小雅·天保》-如山如阜,如冈如陵。 、 《荀子·赋》-生于山阜,处于室堂。 、 《书·旅獒》-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 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组词】
山霭、 山灵、 山阿、 山岩、 山隈、 山啜、 山落、 山孤钉、 山头、 山长、 山主、 山观、 山关
2.
【行】
(会意。从彳,从亍。本义:走路,行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行,人之步趋也。 、 《广雅》-行,往也。 、 《易·复》-中行独复。 、 《诗·邶风·击鼓》-我独南行。 、 《诗·小雅·大东》-行彼周行。 、 《左传·僖公三十年》-行李之往来。 、 蔡邕《独断》-天子以四海为家,故谓所居为行在所。 、 《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庄子·逍遥游》-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 《后汉书·列女传》-羊子尝行路。 、 《世说新语·自新》-行数十里。 、 明·魏禧《大铁椎传》-与偕行。
【组词】
出行、 远行、 行三坐五、 行学、 行行、 行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