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3:06:1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3:06:13
词汇“山虞”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因此在进行深入学*和分析时,我们需要从有限的资料中提取信息。以下是对“山虞”的分析:
“山虞”一词在古代汉语中指的是管理山林的官员或机构。《周礼》中有“山虞”一职,负责山林的保护和管理,确保山林资源的合理利用。
由于“山虞”是一个古代官职名称,它在现代语境中很少使用,主要出现在历史文献、古代文学作品或专业历史研究中。在口语和日常交流中几乎不会出现。
“山虞”一词源于古代**的官制,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官职和名称逐渐淡出历史舞台,现代汉语中不再使用。
在古代,山虞的存在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自然资源的重视和管理。它体现了古代政府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初步认识。
对于现代人来说,“山虞”可能会唤起对古代官制和自然保护的联想,给人一种历史悠久和责任感的感觉。
由于“山虞”是一个历史词汇,现代生活中很少有机会直接应用。它更多地出现在学术研究和历史教育中。
在创作历史小说或剧本时,可以使用“山虞”这一词汇来增加作品的历史氛围和真实感。
结合古代山林的图片或自然环境的声音,可以更好地理解“山虞”这一词汇所代表的历史背景和职责。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存在类似的官职或机构,负责自然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但名称和具体职责可能有所不同。
“山虞”作为一个历史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但它反映了古代*对自然资源的重视和管理。了解这一词汇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的运作和环境保护的早期实践。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历史词汇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储备,增强对历史的感知。
1.
【山】
(象形。甲骨文和金文字形,象山峰并立的形状。“山”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隆起部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山,土有石而高。 、 《国语·周语》-山,土之聚也。 、 《左传·昭公四年》-山人取之。 、 《礼记·明堂位》-夏后代山。 、 《列子·汤问》-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 《诗·小雅·天保》-如山如阜,如冈如陵。 、 《荀子·赋》-生于山阜,处于室堂。 、 《书·旅獒》-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 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组词】
山霭、 山灵、 山阿、 山岩、 山隈、 山啜、 山落、 山孤钉、 山头、 山长、 山主、 山观、 山关
2.
【虞】
(形声。从虍(hū),吴声。虍,虎头。本义:神话传说中的兽名。即“驺虞”)。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虞,驺虞,白虎黑文,尾长于身,仁兽,食自死之肉。 、 《贾子礼》-虞者,囿之司兽者也。 、 《易·屯》-即鹿无虞。 、 《诗·召南》-于嗟乎驺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