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1:10:4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1:10:45
“干打垒”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在没有湿润的情况下直接用干土或沙石堆砌而成的墙或堡垒。这种建筑方式通常出现在缺乏水源或紧急情况下,因为不需要混合水和泥土,所以可以快速搭建。
在文学作品中,“干打垒”可能被用来形容一种简陋或临时的防御工事,象征着艰苦和困境。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建筑或军事专业领域,它可能被用来描述特定的建筑技术或防御结构。
同义词“土墙”和“沙垒”都指的是用土或沙建造的墙,但“干打垒”特指没有加水混合的干土或沙石。反义词“砖墙”和“石墙”则指的是用砖或石头建造的墙,通常更为坚固和持久。
“干打垒”这个词汇可能源自古代军事或建筑实践中的一种技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可能逐渐被用来形容任何简陋或临时的结构。
在**的一些农村地区,干打垒可能仍然是一种常见的建筑方式,尤其是在资源匮乏的地区。这种建筑方式反映了人们在艰苦环境中的生存智慧。
提到“干打垒”,可能会让人联想到艰苦、简陋和临时性的环境,这种联想可能会引发一种对坚韧和适应性的赞赏。
在个人经历中,可能没有直接遇到过“干打垒”的情况,但这个词汇可以用来描述那些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人们依然能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情况。
在诗歌中,可以将“干打垒”比喻为人们在逆境中建立的坚强意志:
在风沙中,我们筑起干打垒, 不屈的意志,坚如磐石。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片荒凉的土地上,人们正在用干土堆砌墙体。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些节奏坚定、旋律简单的音乐,来表达干打垒所象征的坚韧和简单。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也有类似的建筑技术,但使用的词汇和具体实践可能会有所不同。例如,在沙漠地区,可能会有类似的干土建筑技术。
“干打垒”这个词汇虽然不太常见,但它反映了人类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下的智慧和创造力。
1.
【干】
(形声。从木,倝(gàn)声。本义:筑墙板。筑土墙时两边所用的木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字亦俗作幹。按,植于两边者曰榦,植于两端者曰楨。散文则亦通称也。古筑墙先度其广,轮乃树楨,榦,继施横板于两边,榦内以绳束榦,实土筑之。一板竣则层累而上,五板为堵。-榦,筑墙端木也。 、 《左传·宣公十一年》-平板榦,称畚筑。 、 《三国志·陆凯传》-姚信、楼玄,…皆社稷之桢干,国家之良辅。
【组词】
榦楨
2.
【打】
量词,指十二个
【组词】
一打火柴、 一打鸡蛋、 一打铅笔
3.
【垒】
(形声。从土,畾(雷)声。本义:军壁,防护军营的墙壁或建筑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垒,军壁也。 、 《礼记·曲礼上》-四郊多垒。 、 《周礼·夏官·量人》-营军之垒舍。 、 《左传·僖公十九年》-因垒而降。 、 《左传·宣公十二年》-摩垒而还。 、 清·邵长蘅《青门剩稿》-于城内更筑坚垒。 、 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故垒西边。
【组词】
垒培、 垒尉、 垒和、 垒口、 垒舍、 深沟高垒;两军对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