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9:49:3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9:49:31
词汇“恤刑”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法律和历史语境中,尤其是在中国古代的法律体系中。下面我将从各个方面对这个词汇进行深入分析。
“恤刑”字面意思是怜悯或减轻刑罚。在古代中国法律中,恤刑通常指的是在执行刑罚时考虑到犯罪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健康状况、犯罪动机等,从而减轻或免除刑罚。
“恤”字古义为怜悯、体恤,“刑”指刑罚。在古代法律文献中,恤刑的概念逐渐形成,体现了古代法律对人的关怀和尊重。
在中国古代社会,恤刑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仁政和德治理念,是君主或官员展示其仁慈和智慧的一种方式。
提到“恤刑”,可能会联想到古代法律的温和和人道,以及对弱势群体的保护。
在现代法律实践中,恤刑的概念仍然存在,例如在判决时考虑被告的个人情况,可能会有所减轻刑罚。
在创作中,可以将“恤刑”作为一个主题,探讨古代法律与现代法律在人道主义方面的联系和差异。
结合古代法庭的图像或古装剧中的审判场景,可以更好地理解“恤刑”的实际应用和意义。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法律概念可能被称为“宽大处理”或“人道主义判决”,体现了不同文化中对法律人道主义的共同追求。
“恤刑”作为一个历史法律词汇,不仅反映了古代法律的特点,也启示我们在现代法律实践中应考虑更多的人文关怀。了解这一词汇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法律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1.
【恤】
(形声。从心,血声。本义:忧虑)。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恤,忧也。 、 《易·泰》-勿恤其孚。 、 《书·大诰》-不印自恤。 、 《诗·大雅·桑柔》-告而忧恤。 、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不恤国事。 、 明·张煌言《复郎廷佐书》-所图者国恤家仇,所期望者豪杰事功。
【组词】
恤功、 恤恤、 恤民
2.
【刑】
同本义。
【引证】
《易·蒙》。注:“兑折为刑。”-利用刑人。 、 《吕氏春秋·顺说》。注:“杀也。”-刑人之父子也。 、 《韩非子·二柄》-杀戮之谓刑。 、 《易·本命》-阴为刑。 、 《吕氏春秋·音律》。注:“杀也。”-阴将始刑。 、 《史记·项羽本纪》-刑人如恐不胜。 、 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刑马作誓。 、 《史记》-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
【组词】
刑牛、 刑牲、 刑马
惩罚。
【引证】
《史记·陈涉世家》-刑其长吏。 、 明·张溥《五人墓碑记》-五人之当刑。 、 清·方苞《狱中杂记》-彼于刑者。 、 《孟子·梁惠王上》-从而刑之。
【组词】
刑吏、 刑民、 刑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