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23:36:4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23:36:42
“威怒”是一个汉语词汇,由“威”和“怒”两个字组成。字面意思是指因威严而产生的愤怒,通常用来形容某人因为其地位、权力或性格特点而表现出的强烈愤怒。
在文学作品中,“威怒”常用来描绘君王、将军或其他权威人物的情绪爆发,强调其愤怒的威慑力和影响力。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不常直接使用,但可以通过描述某人的行为或表情来间接表达这种情绪状态。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管理学,可能会探讨威怒对人际关系和工作环境的影响。
同义词中,“震怒”强调愤怒的强烈和突然,“盛怒”则侧重于愤怒的程度之深。反义词则表达了完全相反的情绪状态,即温和和友好。
“威怒”一词在古代汉语中已有使用,其词源可以追溯到对权威和力量的描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使用范围和含义没有发生太大变化,仍然用来描述因权威而产生的愤怒。
在**传统文化中,权威和等级观念较强,因此“威怒”常常与君主、官员等权威人物联系在一起。在现代社会,这个词也可能用来描述任何具有权威地位的人的愤怒,如公司领导、教师等。
“威怒”这个词给人一种强烈的压迫感和恐惧感,因为它不仅描述了愤怒,还强调了这种愤怒背后的权威和力量。这种情感反应可能会让人感到不安或紧张。
在个人经历中,可能在学校或工作场所遇到过权威人物的威怒,这种经历可能会让人印象深刻,因为它通常伴随着重大的后果或改变。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他的威怒,如冬日寒风,无情地扫过每一片叶子,让世界为之颤抖。”
视觉上,“威怒”可能让人联想到一张严肃、紧绷的脸,或者是雷霆万钧的景象。听觉上,可能是低沉而有力的声音,或者是雷鸣般的响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fury”或“rage”,但这些词更多强调愤怒的强烈程度,而不像“威怒”那样强调愤怒背后的权威。
“威怒”这个词在描述权威人物的愤怒时非常有用,它不仅传达了愤怒的情绪,还强调了这种情绪背后的力量和影响力。在学*语言和表达时,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更准确地传达复杂的情感和情境。
1.
【威】
威力;威风。
【引证】
《说文》-威,畏也。 、 《吕氏春秋·荡兵》-威也者,力也。 、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严大国之威。 、 、 《孟子·公孙丑下》-威天下不以兵革。 、 《汉书·李广传》-威棱威乎邻国。 、 汉·贾谊《过秦论》-威振四海。 、 《明史》-为敛威去。
【组词】
威风杀气、 威弧、 威折、 威服、 威柄、 威畏、 威约、 威凌、 威绥
尊严,威严。
【引证】
《明史》-畏威保位。 、
【组词】
威荣、 威法、 威神、 威裕、 威敬、 威光、 威棱、 威德、 威锋、 威权、 威灵、 威声、 威神、 威化
2.
【怒】
(形声。从心,奴声。本义:发怒,明显地表形于外的生气)。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怒,恚也。 、 《国语·周语》-怨而不怒。 、 《诗·邶风·柏舟》-薄言往愬,逢彼之怒。 、 唐·柳宗元《三戒》-驴不胜怒。 、 唐·杜甫《石壕吏》-吏呼一何怒。 、 晋·干宝《搜神记》-王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