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2:08:1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2:08:10
“治乱安危”是一个汉语成语,由四个字组成,每个字都有其特定的含义:
基本含义是指治理混乱,使社会安定,避免危险。这个成语强调了通过有效的治理来维持社会秩序和安全的重要性。
在不同的语境中,“治乱安危”可以有不同的侧重点:
“治乱安危”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古老,其字面意思和基本含义在古代文献中已有记载。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用法和含义基本保持稳定,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其具体应用可能有所变化。
在**传统文化中,“治乱安危”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强调通过道德和法律来维持社会秩序。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仍然被广泛用于讨论政治和社会治理问题。
这个成语给人以稳重、庄严的情感反应,联想到历史上的伟大领袖和他们的治国策略。它也提醒人们,社会秩序的维护需要每个人的努力和智慧。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听到长辈用“治乱安危”来讨论国家的政治局势,强调稳定和秩序的重要性。
在诗歌中,可以将“治乱安危”融入到对历史人物的赞美中:
英雄出世治乱安危,
江山稳固民心安。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古代帝王治理国家的画面,或者现代政府官员在会议中讨论政策的场景。听觉上,可以联想到历史纪录片中的旁白,讲述治国理政的故事。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完全对应的成语,但类似的表达如英文中的“maintain order and security”或“stabilize the country”传达了相似的概念。
“治乱安危”这个成语不仅是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反思,也是对未来社会治理的期望。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意义,帮助我们理解和讨论社会秩序和安全的问题。
所归善,虽恶之,赏;所归不善,虽爱之,罚;此先王之所以治乱安危也。
方今幅员数万里,生齿至夥,~之要,系执政数人而已。(清·毕沅《续资治通鉴》卷五十四)
1.
【治】
(形声。从水,台声。①(chí)本义:水名。②引申义:治水;整治;修治)。
同引申义。
【引证】
郦道元《水经注》-昔禹治洪水。 、 褚少孙《西门豹治邺》-民治渠。 、 《聊斋志异·小翠》-遂治别院,使夫妇成礼。 、 《史记·孝武本纪》-其后治装行,东入海求其师云。
【组词】
治酒、 治步、 治任、 治行、 治缮、 治茸
2.
【乱】
(会意。金文字形,象上下两手在整理架子上散乱的丝。是“乱”的本字。本义:理丝)。
同本义。
【引证】
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人以一手持丝,又一手持互以收之,丝易乱,以互收之,则有条不紊,故字训治训理也。
3.
【安】
(会意。从“女”在“宀”下,表示无危险。本义:安定;安全;安稳)。
同本义。
【引证】
《尔雅》-安,定也。 、 《庄子·天地》-共给之为安。 、 《周书·谥法》-好和不争曰安。 、 《仪礼·少牢礼》-心皆安下切上。 、 《易·系辞下》-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 、 《左传·襄公十一年》-居安思危。 、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风雨不动安如山。 、 宋·苏洵《六国论》-然后得一夕安寝。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谢庄遂安。
【组词】
安睡;安寝;安抵、 心神不安;坐立不安;安枕、 安帖、 安席
4.
【危】
(会意。小篆字形上面是人,中间是山崖,下面腿骨节形。人站在山崖上,表示很高。本义:在高处而畏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危,在高而惧也。 、 《鬼谷子》。注:“山高也。”-决危而美名者。 、 《国语·晋语》。注:“高险也。”-榣木不生危。 、 《孝经》。郑注:“殆也。”-高而不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