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4:35:5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4:35:58
词汇“燕蝠争”并不是一个常见的成语或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也没有明确的标准定义。根据字面意思,“燕”指的是燕子,“蝠”指的是蝙蝠,“争”意味着争斗或竞争。因此,字面意思可能是指燕子和蝙蝠之间的争斗。
由于“燕蝠争”不是一个标准词汇,它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非常有限。在文学作品中,如果出现这个词组,可能是用来比喻两种截然不同的事物之间的冲突或竞争。在口语或专业领域中,这个词组可能不会被使用,除非是在特定的比喻或象征意义中。
由于“燕蝠争”不是一个常用词汇,以下例句可能更多是创造性的使用:
同义词可能包括“龙争虎斗”、“水火不容”等,这些词汇都用来形容激烈的冲突或竞争。反义词可能包括“和衷共济”、“同心协力”等,这些词汇描述的是合作和和谐。
由于“燕蝠争”不是一个标准词汇,它的词源和历史演变不详。在语言中的变化也未见记录。
在特定的文化或社会背景中,“燕蝠争”可能被用来象征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观或生活方式的冲突。例如,在讨论传统与现代的冲突时,可能会用到这个比喻。
对于我个人来说,“燕蝠争”可能引发一种对立和冲突的联想,可能会让人感到紧张或不安。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能不会遇到与“燕蝠争”相关的经历或故事,因为它不是一个常用词汇。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燕飞高天,蝠潜暗夜,
争的是那一抹光明的归属。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画面,燕子在蓝天中自由飞翔,而蝙蝠在夜幕下悄然飞行,两者形成鲜明对比。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自然界中不同生物的叫声,形成一种和谐与冲突并存的氛围。
在不同语言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但类似的比喻或象征意义在各种文化中都有存在。
“燕蝠争”作为一个不常见的词汇,其使用和理解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和文化背景。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丰富地表达复杂的概念和情感。
1.
【燕】
(象形。甲骨文字形,像燕子形。小篆字形。上像头、嘴,“口”像身体,“北”像两翅,“火”像尾巴。本义:燕子)。
同本义。
【引证】
《诗·邶风·燕燕》-燕燕于飞。 、 《夏小正》-来降燕乃睇。 、 《淮南子·地形》-燕雁代飞。 、 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燕巢于飞。 、 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谁家新燕啄春泥。 、 宋·洪迈《容斋续笔》-归燕略无三月事。
【组词】
燕侣莺俦、 燕贺、 燕子、 燕户、 燕儿、 燕尾、 燕雨、 燕泥、 燕室、 燕处焚巢
2.
【蝠】
蝙蝠。
【引证】
《说文》-蝙蝠,服翼也。从虫,畐声。 、 《孝经·援神契》。按,形绝类鼠,肉翅与足相连,夜捉蚊蚋食之,俗言老鼠所化也。-蝙蝠伏匿,故夜食。 、 《续博物志》-燕避戊巳,蝠伏庚申。
泛指所有属于翼手目的许多种哺乳动物,尤指哺乳类中唯一真正能飞的动物。
3.
【争】
“诤”的本字。强谏;规劝。
【引证】
《墨子·公输》-知而不争,不可谓忠。 、 、 《荀子·臣道》-伊尹、箕子可谓谏矣,比干、子胥可谓争矣。 、 《荀子·子道》-父有争子,不行无理。士有争友,不为不义。
【组词】
争子、 争友、 争臣、 争引、 争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