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2:47:0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2:47:00
“生荣殁哀”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活着时受到尊敬,死后受到哀悼”。这个成语强调了一个人在生前和死后的社会地位和评价,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一生中得到了应有的尊重和纪念。
“生荣殁哀”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儒家思想,强调个人品德和社会贡献的重要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逐渐扩展到评价各种社会人物,不仅仅是政治或历史人物。
在**传统文化中,人们非常重视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评价,尤其是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个人的品德和行为被视为评价的重要标准。因此,“生荣殁哀”这个成语反映了这种文化价值观。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庄重和尊敬的感觉,让人联想到那些为社会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物。它也提醒人们,一个人的价值不仅在于生前的成就,还在于死后的评价和记忆。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能会用这个成语来评价那些对社会有重大贡献的人物,如科学家、教育家或慈善家。例如,在讨论某位已故的慈善家时,我可能会说:“他的一生真是生荣殁哀,他的善行将永远被人们记住。”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生荣殁哀,名垂千古, 行善积德,永留人间。”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位受人尊敬的**,周围是哀悼的人群,表达出一种庄重和尊敬的氛围。在音乐方面,可以选择一些庄重、哀伤的旋律,如古典音乐中的葬礼进行曲,来增强这种情感。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live a life of honor and die with dignity”,强调的是个人荣誉和尊严。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核心思想相似,都是对一个人一生的尊重和评价。
“生荣殁哀”这个成语在*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是对一个人一生的评价,也是对社会价值观的一种体现。在学这个成语的过程中,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个人品德和社会贡献在文化中的重要性,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历史评价。
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论语·子张》:“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1.
【生】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初生的草木,下面是地面或土壤。“生”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草木从土里生长出来;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生,进也。象草木生出土上。 、 《广雅》-生,出也。 、 《广韵》-生,生长也。 、 刘巘《易义》-自无出有曰生。 、 《易·系辞》-天地之大德曰生。 、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生好物也。 、 《荀子·王制》-草木有生而无知。 、 《诗·唐风·有杕之杜》-生于道左。 、 《诗·小雅·信南山》-生我百谷。 、 徐光启《甘薯疏序》-种之,生且蕃。 、 清·姚鼐《登泰山记》-多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
【组词】
生盛、 生化、 生骨、 生落、 生遂、 生荣、 生处、 生肌、 生条
2.
【荣】
(形声。从木,荧省声。本义:梧桐。又金文字形,象两支如火把相互照耀的花朵或穗头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荣,桐木也。 、 《尔雅》。注:“即梧桐。”-荣,桐木。
3.
【殁】
(形声。从歺(è),(mò)声。歺残骨,与死亡有关。本义:死)。
同本义。
【引证】
《广雅·释诂四》-殁,终也。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伯乐既殁兮。 、 《国语·晋语四》-管仲殁矣。 、 韩愈《祭十二郎文》-少者殁而长者存。
【组词】
既殁、 殁世、 殁命、 殁齿
4.
【哀】
(形声。从口,衣声。本义:悲痛;悲伤)。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哀,闵也。 、 《广雅》-哀,痛也。 、 《周礼·大宗伯》。注:“救患分灾。”-以凶礼哀邦国之忧。 、 《孟子》。注:“伤也。”-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 《柳敏碑》-呜呼哀哉。 、 《礼记·檀弓》-有妇人哭于墓间而哀。 、 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 、 清·黄宗羲《柳敬亭传》。-子言未发而哀乐具乎其前(悲哀、欢乐的神情都先流露了出来)。
【组词】
哀咜、 哀诏、 哀哉、 哀毁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