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2:57:3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2:57:30
“传吏”一词在古代汉语中指的是负责传递文书、命令的官员或差役。在现代汉语中,这个词汇已经较少使用,但在某些历史文献或特定的文学作品中仍可能出现。
在文学作品中,“传吏”可能出现在描述古代官府运作或战争指挥的场景中,用以强调信息的传递和命令的执行。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几乎不再使用,但在某些历史题材的电视剧或电影中,可能会听到这个词汇。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或古代文献研究中,学者可能会使用“传吏”来指代古代的文书传递者。
“传吏”一词源于古代汉语,其中“传”指的是传递,“吏”指的是官员或差役。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逐渐降低,现代汉语中更多使用“信使”或“快递员”等词汇来指代类似的角色。
在古代**,信息传递的速度和效率对国家的治理至关重要。传吏作为信息传递的关键环节,其角色在古代社会中具有重要意义。他们的工作效率直接影响到政令的执行和战争的胜负。
提到“传吏”,可能会联想到古代的官府、战争和信息传递的紧张氛围。这个词汇带有一种历史感和仪式感,让人感受到古代社会的复杂性和信息的珍贵。
在阅读古代历史文献时,我曾遇到“传吏”这个词汇,它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了古代信息传递的机制和重要性。
在创作一首关于古代战争的诗歌时,我可能会使用“传吏”来描绘战场上紧张的信息传递场景:
战鼓隆隆,传吏疾驰,
一纸命令,生死攸关。
想象一个传吏骑着快马在古代的街道上疾驰,尘土飞扬,马蹄声和呼喊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幅动态的古代信息传递画面。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角色可能有不同的称呼,如罗马帝国的“信使”(legatus)或中世纪欧洲的“驿卒”(postilion)。这些词汇虽然在具体职责上有所不同,但在信息传递的功能上具有相似性。
“传吏”这个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但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了解和学这个词汇,不仅有助于理解古代社会的信息传递机制,也能增强对语言历史演变的认识。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这种词汇的使用可以增加文本的历史深度和文化内涵。
1.
【传】
驿站所备的车。
【引证】
《左传·成公五年》-晋侯以传召伯宗。 、 《韩非子·外储说右上》-周公旦从鲁闻之,发急传而问之。(急传:特快的驿车) 、 《韩非子·爱臣》-非传非遽(驿马),载奇皮革,罪死不赦。
驿站;驿舍。
【引证】
《战国策·齐策五》-昔者赵氏袭卫,车舍人不休传。 、 《后汉书·陈忠传》-发人修道,缮理亭传。
【组词】
传车、 传吏、 传马、 传乘、 传宰
2.
【吏】
(会意。甲骨文。从手(又),从中。以手持中。有人认为中为笔。“吏”、“事”、“使”古同字。本义:官吏)。
官员的通称。汉以后,指低级官员或吏卒。
【引证】
《说文》-吏,治人者也。 、 《汉书·景帝纪》-吏者,名之师也。 、 《汉书·惠帝纪》-吏所以治民也。 、 《管子·朋法》-吏者,民之所悬命也。 、 《左传·成公二年》。注:“二三公也。”-王使委于三吏。 、 《国语·周语》-百吏庶民。 、 《战国策·齐策》-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 《韩诗外传》-据法守职不敢为非者,人吏也。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 、 方苞《狱中杂记》-量其家之所有以为剂,而官与吏剖分焉。
【组词】
吏势、 吏议、 吏司、 吏兵、 吏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