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5:22:3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5:22:30
词汇“后海先河”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中国古代的文化背景,其字面意思和基本含义是指在做事时,先考虑长远的影响和后果,然后再采取行动。这个成语强调的是深思熟虑和预见性,即在做决策时,要先考虑未来的可能性,然后再决定当前的行动。
在不同的语境下,“后海先河”可以用于文学作品中,强调人物的深思熟虑和远见卓识;在口语中,可以用来劝告他人在做决定时要考虑长远;在专业领域,如管理学或战略规划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强调长期规划和前瞻性思维的重要性。
示例句子:
同义词包括“深思熟虑”、“远见卓识”等,这些词汇都强调了思考的深度和预见性。反义词可能是“轻率行事”、“目光短浅”等,这些词汇则强调了缺乏考虑和短视的行为。
词源与演变方面,“后海先河”这个成语的具体出处不详,但它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长远规划和深思熟虑的价值观。
在特定的文化或社会背景中,这个成语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智慧和责任感,强调在决策时要考虑到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利益。
情感与联想方面,这个成语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古代智者的形象,以及他们在处理国家大事时的慎重和智慧。
个人应用方面,我曾在一次团队项目中,领导强调我们要后海先河,确保我们的决策能够适应未来的变化。
创造性使用方面,可以将这个成语融入到故事中,描述一个角色在面对重大选择时,如何运用后海先河的原则来做出最佳决策。
视觉与听觉联想方面,可以想象一幅画面,描绘一位智者在河边沉思,背景是广阔的海面,象征着他对未来的深思熟虑。
跨文化比较方面,虽然不同文化中没有完全对应的成语,但许多文化都有强调长远思考和预见性的概念和表达。
反思与总结方面,我认为“后海先河”这个成语对于培养个人的前瞻性思维和决策能力非常重要,它提醒我们在面对选择时要考虑长远,而不仅仅是眼前的利益。
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
及乎年齿渐大,闻见益增,始知~,为山覆篑,而炳烛之光,桑榆之效,亦已晚矣。
1.
【后】
(会意。象人之形,施令以告四方,古之,从一口,发号者君后也。按从坐人,从口,与君同意。本义:君主,帝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后,继君体也。 、 《书·舜典》-班瑞于群后。 、 《诗·周颂·时迈》-允王维后。 、 《礼记·内则》-后王命冢宰。 、 《国语·周语》-昔我先世后稷。 、 《左传·文公二年》-皇皇后帝。 、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夏后皋之墓也。
【组词】
后王、 后帝、 后夷、 后辟
2.
【海】
(形声。从水,每声。本义:大海,海洋)。
百川会聚之处。后指邻接大陆而区域范围小于洋的咸水水体。
【引证】
《说文》。按,海势圆,就地心也。海味咸,湿热之气蒸也。海气绿,穹苍之映,云雾不能隔也。-海,天池也。以纳百川者。从水,每声。 、 《礼记·乡饮酒义》。注:“海水之委也。”-祖天地之左海也。 、 《孟子·告子下》-孙叔敖举于海。 、 清·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前途似海。 、 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半壁见海日。
【组词】
近海、 沿海、 海岳、 海藏
3.
【先】
(会意。据甲骨文,上面是“止”(脚),下面是“人”。意思是脚已走在人的前面。本义:前进,走在前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先,前进也。 、 屈原《九歌·国殇》-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恐为操所先。
【组词】
身先士卒;争先恐后;争先
4.
【河】
(形声。从水,可声。本义:黄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河,河水出敦煌塞外昆仑山,发原注海。 、 《书·禹贡》-导河积石。 、 《列子·汤问》-河阳之北。 、 《吕氏春秋·慎行论》-三豕涉河。
【组词】
河堧、 河湟、 河朔、 河洛、 河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