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3:48:4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03:48:49
词汇“奋鬣”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文学作品中,用以形容动物(尤其是马)在奔跑时鬃毛飞扬的姿态,象征着力量、速度和激情。下面我将从各个方面对“奋鬣”进行深入分析:
“奋鬣”字面意思是指动物(尤其是马)在奔跑或激动时,鬃毛或颈毛竖起、飞扬的状态。这个词汇通常用来形容动物的动态美,尤其是在快速奔跑或激烈争斗时的生动形象。
“奋鬣”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其中“奋”意为振作、奋起,“鬣”指动物的鬃毛或颈毛。这个词汇在古代文学中较为常见,现代使用较少,但在某些文学作品或特定的语境中仍会被使用。
在**传统文化中,马象征着速度、力量和自由,因此“奋鬣”这一形象常被用来象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或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
“奋鬣”一词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动感,让人联想到自由、力量和速度,激发人们对生命力和活力的向往。
在日常生活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描述动物或进行文学创作时,可以用来增添形象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夜幕下,星辰见证,骏马奋鬣,穿越时空的界限。”
结合图片或视频,可以看到马儿奔跑时鬃毛飞扬的壮观场面,结合音乐,可以想象到激昂的旋律与马蹄声交织,增强视觉和听觉的冲击力。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但类似的意象可以通过描述性的语言来表达,如英语中的“mane flying”或“mane standing on end”。
“奋鬣”作为一个具有特定文化内涵和美学价值的词汇,虽然在日常交流中不常见,但在文学创作和特定语境中,它能够有效地传达出动物奔跑时的动态美和生命力,是汉语中一个富有表现力的词汇。在学*语言和进行文学创作时,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可以丰富表达的层次和深度。
1.
【奋】
(会意。金文字形,中间是“隹”(鸟);外面象鸟振翅欲飞之势;下面是“田”,表示空旷的田野。本义:鸟类振羽展翅)。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奮,翚也。 、 张衡《西京赋》-奋隼归凫。 、 《淮南子·原道》-羽翼奋也。 、 《尔雅·释鸟》-雉绝有力奋,鸡绝有力奋。 、 《诗·邶风·柏舟》-不能奋飞。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 、 《聊斋志异·促织》-虫暴怒,直奔,遂相腾击,振奋作声。
【组词】
奋翅、 奋翼、 奋翔、 奋鳞、 奋翮
2.
【鬣】
某些哺乳动物颈上生长的又长又密的毛。
【引证】
《说文》-鬣,发鬣鬣也。 、 《广雅》-鬣,毛也。 、 《礼记·曲礼》-豕曰刚鬣。 、 《尔雅》-白马黑鬣骆。 、 《左传·定公十年》-公取而朱其尾鬣以与之。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麦苗浅鬣。 、 《聊斋志异·促织》-以猪鬣撩拨。
【组词】
狮子的鬣;鬣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