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8:48:3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8:48:39
步履蹒跚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走路时脚步不稳,摇摇晃晃的样子。基本含义是指人行走时显得非常不稳,可能是因为年老、生病、醉酒或其他原因导致身体控制能力下降。
步履蹒跚 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传统,源自古代汉语,具体出处难以考证。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不变,但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
在**文化中,步履蹒跚常与老年人的形象联系在一起,反映了对老年人的关怀和尊重。同时,它也常被用来形容身体不适或受伤的人,体现了对弱势群体的关注。
这个词组给人带来一种缓慢、不稳定的感觉,可能会让人联想到衰老、疾病或不幸。在情感上,它可能引起同情或担忧。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见过一位老人在公园里步履蹒跚地散步,周围的人都会主动让路并给予帮助,这让我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和关爱。
在诗歌中,可以将“步履蹒跚”融入描述自然景象的诗句中,如:
秋风起,落叶步履蹒跚, 飘零在无人的小径上。
在视觉上,步履蹒跚可能让人联想到老人缓慢行走的画面,或者是在风中摇摆的树枝。在听觉上,可能让人联想到沉重的脚步声或风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staggering”或“tottering”,它们也有类似的意思,但在使用和文化联想上可能有所不同。
步履蹒跚 这个词汇在汉语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联想,它不仅描述了一个具体的动作,还反映了社会对老年人和弱势群体的态度。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能够丰富我们的表达能力,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表现力。
患脚谓之步履蹒跚。
手里捧着一对大蜡烛,~的走了进来。
1.
【步】
(会意。甲骨文字形,由两只脚的象形符号重迭而成,表示两脚一前一后走路。本义:行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步,行也。 、 《礼记·祭义》-跬步而不敢忘,孝也。 、 《书·召诰》-王朝步自周。 、 《礼记·曲礼》-步路马必中道。 、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见夫人之步马者。 、 《楚辞·屈原·涉江》-步余马兮山皋。 、 《战国策·齐策四》-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
【组词】
止步;信步、 步步虚心、 步阁、 步趋
2.
【履】
(会意。小篆字,从尸,即人;从彳(chì),表示与行走有关。履在战国以前一般只作动词用。一般用“屦”称鞋子。用“鞋”是唐以后的事了。本义:践踏)。
同本义。
【引证】
《易·坤》-履霜,履虎尾。 、 《诗·魏风·葛屦》-可以履霜。 、 《礼记·玉藻》-履蒯席。 、 清·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地履其黄。 、 《庄子·养生主》-足之所履。
【组词】
履危、 履亩、 履虎尾、 履迹、 履霜、 涉水如履平地;履冰、 履冰狐、 履坦、 履虚、 履薄行走
3.
【蹒】
跛行的样子
【组词】
蹒行
旋行的样子
【组词】
蹒连、 蹒跔
4.
【跚】
蹒跚,也作“盘跚”。跛行;行不进貌
【组词】
跚跚
[方言] 踩,践踏
【组词】
跚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