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9:59:5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9:59:52
次生环境:这个词汇通常用于环境科学和生态学领域,指的是原始自然环境经过人类活动影响后形成的环境。次生环境可以是自然环境的退化或改变,也可以是人类为了特定目的而创造的环境,如城市、农田等。
在文学中,次生环境可能被用来描述一个地方的历史变迁或人类活动对自然景观的影响。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除非是在特定的环境讨论中。在专业领域如生态学、城市规划等,次生环境是一个核心概念,用于分析和评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同义词:人为环境、改造环境 反义词:原始环境、自然环境
次生环境这个词汇的词源较为直接,"次生"意味着第二或衍生,"环境"则是指周围的条件或情况。这个词汇在20世纪中叶随着环境科学的发展而逐渐被广泛使用。
在现代社会,次生环境的概念强调了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深远影响,这在环境意识日益增强的今天尤为重要。它提醒人们需要对环境变化负责,并寻找可持续的发展方式。
次生环境这个词汇可能让人联想到城市化、工业化带来的环境问题,如污染、生态失衡等,这可能会引起一种忧虑或责任感。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不会直接使用这个词汇,但在讨论城市发展、环境保护等问题时,理解次生环境的概念是非常有帮助的。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在这座次生环境的城,每一块砖都诉说着自然的哀歌。”
想象一座由原始森林转变为现代城市的景象,可以联想到繁忙的街道声、高楼大厦的轮廓,以及可能的工业噪音。
在不同语言中,如英语中的"secondary environment",德语中的"sekundäre Umwelt",都反映了类似的概念,即人类活动影响后的环境。
次生环境是一个重要的环境科学概念,它帮助我们理解人类活动如何改变自然环境,并促使我们思考如何在发展与保护环境之间找到平衡。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理解这一概念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讨论和解决环境问题。
1.
【次】
(形声。从欠,二声。本义:临时驻扎和住宿)。
同本义。
【引证】
《礼记·檀弓上》注-次,舍也。 、 《左传·襄公十八年》-楚师伐郑,次于鱼陵。 、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泰伯素服郊次。 、 《书·泰誓中》-王次于河朔。
2.
【生】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初生的草木,下面是地面或土壤。“生”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草木从土里生长出来;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生,进也。象草木生出土上。 、 《广雅》-生,出也。 、 《广韵》-生,生长也。 、 刘巘《易义》-自无出有曰生。 、 《易·系辞》-天地之大德曰生。 、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生好物也。 、 《荀子·王制》-草木有生而无知。 、 《诗·唐风·有杕之杜》-生于道左。 、 《诗·小雅·信南山》-生我百谷。 、 徐光启《甘薯疏序》-种之,生且蕃。 、 清·姚鼐《登泰山记》-多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
【组词】
生盛、 生化、 生骨、 生落、 生遂、 生荣、 生处、 生肌、 生条
3.
【环】
(形声。从玉,瞏huán声。本义:圆形而中间有孔的玉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环,璧也。 、 《尔雅·释器》。李注:“其孔及边肉大小适等。”-肉好若一谓之不。 、 《礼记·经解》-行步则有环珮之声。 、 《礼记·玉藻》-孔子佩象环五寸。 、 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闻水声,如鸣佩环。 、 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腰白玉之环。
【组词】
环佩、 环玦、 环琨、 环塡
4.
【境】
(形声。从土,竟声。本义:边境,国境)。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新附》-境,疆也。 、 《吕氏春秋·赞能》-至齐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