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20:36:3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20:36:37
“披发左衽”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头发散乱、衣襟向左开。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用来形容人的衣着不整,或者比喻行为放荡不羁、不受礼法约束。
在文学作品中,“披发左衽”常用来描绘那些不拘小节、个性自由的人物形象,如古代的隐士、游侠等。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较少直接使用,但可以通过比喻的方式来形容某人的行为或态度。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或文学研究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分析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特征或个人行为模式。
“披发左衽”最早见于《左传》等古代文献,原指古代某些少数民族的服饰*惯,后来逐渐演变为形容人的行为或态度。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个词汇的意义和用法有所扩展,但核心含义保持不变。
在**传统文化中,“披发左衽”常与反叛、自由、不受约束等概念联系在一起。在某些历史时期,这个词汇甚至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用来形容那些反对传统礼教、追求个性解放的人。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自由和反叛。它让我联想到那些敢于挑战传统、追求自我实现的人物形象。在表达上,这个词汇可以用来形容那些不拘泥于常规、勇于创新的人。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用“披发左衽”来形容一个朋友,他总是不拘小节,喜欢自由自在地生活,不受社会规范的束缚。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披发左衽,风中独行,心随云卷,梦逐天涯。”
视觉上,我可以想象一个长发飘飘、衣襟随风飘动的形象。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自由奔放的音乐,如摇滚或民谣。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长发飘飘”(long-haired)或“自由精神”(free spirit),虽然具体含义有所不同,但都表达了不受约束、追求自由的意味。
“披发左衽”这个词汇不仅描述了一种外在的形象,更深层次地反映了人们对自由、反叛和个性解放的追求。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和表达那些不拘一格、勇于创新的思想和行为。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在陈国闲居等待封官,不久吴王夫差灭了越国后,势力强大,带领披发左衽的吴兵乘机攻打陈国,陈君连夜潜逃,孔子还是按计划去主持祭祀仪式,被弟子们强拉上车,逃出陈国前往蔡国
1.
【披】
(形声。从手,皮声。本义:引柩帛) 古夹具。即用在柩车两旁牵挽的帛。
【引证】
《说文》-披,从旁持曰披。 、 《礼记·檀弓》。注:“披,柩行夹引棺者。”-设披周也。 、 《周礼·司士》。注:“柩车行所以披持棺者,有纽以结之,谓之戴。”-执披。 、 《仪礼·士丧礼》-执披者旁四人。 、 《仪礼·既夕礼》-设披。
分开;裂开。
【引证】
《左传·成公十八年》。注:“犹分也。”-而披其地。 、 《左传·昭公五年》。注:“析也。”-又披其邑。 、 《史记·魏其安侯传》。正义:分析也。”-不折必披。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
【组词】
竹竿披了;披磔、 披砍、 披榛
2.
【发】
崩坏;停止。 同: 废
【引证】
《老子》-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 、 《晏子春秋》-君夜发不可以朝。 、
【组词】
发药
3.
【左】
(会意。甲骨文字形,象手的象形。本义:辅佐,从旁帮助 同: 佐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俗字作“佐”。-左,手相左助也。 、 《易·象上传》-以左右民。 、 《虞书》-予欲左右有民。 、 《诗·商颂·长发》-实左右商王。 、 《周礼·士师》-以左右刑罚。 、 《礼记·檀弓》。注:“谓扶持之。”-左右就养无方。 、 《易·泰》-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 《后汉书·殇帝纪》-朕且继礼左助听政。
4.
【衽】
(形声。从衣,壬声(rén)。本义:衣襟)。
同本义。
【引证】
《仪礼·丧服记》-衽二尺有五寸。 、 《公羊传·昭公二十五年》-再拜稽首以衽受。 、 《汉书·张良传》-楚必敛衽而朝。
【组词】
衽左、 衽服、 衽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