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0:26:1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0:26:16
“披古通今”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披览古籍,通晓今事”。这个成语强调的是通过研究古代的知识和智慧,来理解和应对现代的问题和挑战。它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现代社会的适应能力。
在文学作品中,“披古通今”常用来形容那些博学多才、能够融会贯通古今知识的人物。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用来赞扬某人既有深厚的历史知识,又能灵活运用到现代生活中。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文学研究等,这个成语强调了对传统的深入研究和现代视角的结合。
同义词:博古通今、融会贯通、古今贯通 反义词:孤陋寡闻、闭门造车
这些同义词和反义词在强调知识面的广度和深度上有所不同,但都与“披古通今”在某种程度上相关。
“披古通今”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明确,它直接来源于对古代文献的研究和对现代事务的理解。在语言的演变中,这个成语保持了其原始的意义和用法,没有发生显著的变化。
在文化中,尊重传统和历史是一种重要的价值观念。因此,“披古通今”这个成语在社会中被广泛接受和使用,它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对现代社会的适应。
这个成语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敬佩和向往。它让我联想到那些能够跨越时间和空间,将古代智慧与现代实践相结合的智者。
在我的学*和工作中,我经常尝试将古代的哲学思想应用到现代的问题解决中,这让我感受到了“披古通今”的实际意义。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披古卷,通今路,智慧之光,照亮前行途。”
视觉上,我联想到一位学者在书房中翻阅古籍的场景。听觉上,可能是古琴的悠扬声音,伴随着书页翻动的沙沙声。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古今结合”或“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核心意义相似。
“披古通今”这个成语对我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学工具,它提醒我要不断学历史,同时也要关注现代社会的发展。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个成语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沟通古今知识的重要性。
敬客礼贤,恭思俨束,披古通今,察奸理俗。
1.
【披】
(形声。从手,皮声。本义:引柩帛) 古夹具。即用在柩车两旁牵挽的帛。
【引证】
《说文》-披,从旁持曰披。 、 《礼记·檀弓》。注:“披,柩行夹引棺者。”-设披周也。 、 《周礼·司士》。注:“柩车行所以披持棺者,有纽以结之,谓之戴。”-执披。 、 《仪礼·士丧礼》-执披者旁四人。 、 《仪礼·既夕礼》-设披。
分开;裂开。
【引证】
《左传·成公十八年》。注:“犹分也。”-而披其地。 、 《左传·昭公五年》。注:“析也。”-又披其邑。 、 《史记·魏其安侯传》。正义:分析也。”-不折必披。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
【组词】
竹竿披了;披磔、 披砍、 披榛
2.
【古】
(会意。从十,从口。本义:古代。一般分为太古、上古、中古、近古)。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古,故也。 、 《仪礼·士冠礼》。注:“大古,唐虞以上。”-大古冠布。 、 《谷梁传·桓公三年》。注:“古,谓五帝时。”-以是为近古也。 、 《文选·张衡·东京赋》-慨长思而怀古。 、 《书·康诰》-别求闻由古先哲王。 、 《吕氏春秋·察今》-故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 、 清·黄宗羲《原君》-故古之人君,量而不欲入者,许由、务光是也。
【组词】
远古、 古字、 古器、 古货、 古贤
3. 【通】
4.
【今】
(会意。从佶亼(jí)。本义:现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今,是时也。 、 《苍颉篇》-今,时辞也。 、 《诗·召南·摽有梅》-迨其今兮。 、 《诗·豳风·东山》-于今三年。 、 《史记·汲郑传》-吾今召君矣。 、 《战国策·燕策》-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今乃于毛先生而失之也。 、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今其室十无一焉。 、 明·张溥《五人墓碑记》-今之高爵显位。 、 清·梁启超《谭嗣同传》-今年四月。(指清朝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即戊戌年。四月,旧历。公历是六月。)
【组词】
今朝三明朝四、 今雨、 今愁古恨、 今下、 今夕何夕